火狐电竞火狐电竞

欢迎进入火狐电竞!

咨询热线:400-123-4567

火狐电竞app首页火狐电竞儿童教育教导 0~6 岁的儿童有什么正确的教官方网站育观?

发布时间:2023-09-14 13:53:44

  火狐电竞app首页火狐电竞app首页火狐电竞app首页生活中,我常常遇到一些父母,他们本身没有什么大问题,人缘还不错,可是孩子却非常“熊”,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弄坏别人的东西,甚至直接攻击他人。这些父母也不是不管,可是无论他们带着孩子道歉,还是大声呵斥孩子,似乎都没什么用。

  70后、80后还有90后的父母,其中的很多人,小时候是在父母非常严厉地管教下长大的,他们曾经因为各种限制,非常痛苦。等到自己为人父母的时候,就特别提倡“爱和自由”,希望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环境,多一些自由。因此,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都选择从宽,导致孩子不清楚界限在哪里。

  现在年轻人经济压力大,很多时候都是叫老人帮着照顾孩子。老人年纪大了,难免溺爱,很多孩子就比较骄纵。父母陪孩子少,要建立规则本来就比较难,再加上跟老人沟通的问题,最后能管的也不多。

  现在大家都很忙,能挤出时间来教育孩子,已经很难得了。专门去看教育类的书籍,参加培训讲座的人,就更少了。还有就是专家们各执一词,这让家长也很纠结,遇到一个问题,到底管还是不管?

  有些人可能觉得很奇怪,什么都顺着孩子,都听孩子的,为什么孩子还会没有安全感?

  可是你想,孩子基本上是一个天外来客,对地球上的规则一无所知。然后父母给他一切自由,想做什么都可以,所有事情都由他决定。听起来是不是怪怪的?低龄孩子,基本上很难预知做一件事即将产生的后果,所以很多决定,对他们来说,都太沉重了。

  打个比方,你是一个大学毕业生,刚进一家单位,然后董事长告诉你:这是我们单位下半年的宣传方案,其中有A方案和B方案,你来决定用哪个吧。

  你会不会,觉得特别惶恐?你根本不知道这两个方案有什么区别,会造成什么后果。

  对很多幼儿来说,你问他中秋是去三公里以外的奶奶家,还是三百公里以外的姥姥家,他也会有惶恐的感觉,因为他不知道要发生什么。有些孩子已经去过很远的地方了,可是逻辑链条还不是很完善,他不一定能把姥姥家和车上的三个小时连接起来。

  很可能,孩子自己决定要去姥姥家,然后在车上又哭又闹,父母还去指责孩子:“你自己说要去姥姥家的,自己做了决定,就要负责。”

  如果一个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上蹿下跳,家长管不住,恰好又碰到一个怒气冲冲的大人,会不会直接来一顿胖揍?

  如果一个孩子去亲戚家随便就弄坏了哥哥的收藏的玩具,家长没看见,哥哥会怎么对孩子?

  知乎上很多这种对付“熊孩子”的例子,有兴趣的翻一翻,就会知道,如果不约束好自己的孩子,那么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面对来自社会深深的恶意。

  有些妈妈整天抱怨,比如孩子爸不做家务啊,婆婆太苛刻啊,还有单位领导太过分啊……长期抱怨,孩子也会感觉好像所有人都在欺负妈妈,妈妈是一个纯粹的弱者。如果妈妈是这样的一个弱者,能够指望孩子听弱者的话,变成更弱的人吗?

  而另一些孩子,发誓永远也不要成为父母那样的人,怎么能指望他听家长地话呢?

  有些父母小时候被家长和老师,压制得太过了。后来自己当父母的时候,孩子犯了错,明明知道该怎么处理的,可就是“心软”,怕管坏了孩子。

  其实,有些父母之所以“心软”,根本不是心疼孩子,而是产生了心理投射,觉得孩子很像小时候的自己,那么弱小,那么可怜,根本不忍心管。

  因此,那些从小被压制的父母,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需要不断提醒自己:现在我管教孩子,是在告诉他基本的社会规范,是为了他好。他不是当初的我自己,他并不可怜。如果我放任他为所欲为,才会真的害了他。

  很多父母,当孩子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他们会大吼、甚至暴怒,以此来恐吓孩子,让孩子听话。

  殊不知,面对暴怒的父母,很多孩子只能感觉到情绪的可怕,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家长会变成这样。有些孩子明明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可是当下,他立刻就被吓坏了,大脑里一片空白。

  孩子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事不能做,父母没有恰当引导,一次次地发怒,只会使亲子关系出现很严重的问题,为青春期的叛逆埋下伏笔,仅此而已。

  因此,当孩子做了什么,父母并不满意,这个时候,家长要特别提醒自己,冷静了以后再开始处理问题。即使孩子仍在不断哭闹,父母也可以什么话都不说,坐在孩子旁边,静静地看着孩子,直到自己冷静下来。

  我曾在另一个答案中说过,孩子能有多少自由,是跟他能承担的责任成正比的。能承担多少责任,就能有多少自由。

  你可以这样想象,孩子的自由是一个圆圈。当孩子很小,比如一两岁的时候,她的自由很小,只是一个小小的圆;等他长到三四岁,这个圆圈扩大一点;到五六岁的小青春期,孩子自由的圆圈又扩大一点……慢慢地,到了孩子二十一岁,就该给他全部的成人的自由。

  有个小男孩六岁,大概是小青春期的时候,会很大声地跟我说话,然后还说“为什么不可以,我偏要”。这个时候,我明白,这是孩子在试探我的边界,我需要更清晰地告诉他可以做什么,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面对孩子的试探,我也没必要生气或者发怒,因为孩子的力量在变强,这是他成长的一种方式。

  可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跟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行为能力和能承担的责任,都大不一样,谈什么平等?这样的平等有意义吗?

  你不同意孩子去游乐场,要孩子去看望家里的老人。孩子就跟你说:“为什么不尊重我,为什么不听我的,我就是想去游乐场。”

  然后第二天,你要去出差,孩子不许你去,“昨天你都不让我去游乐场,我不许你去出差”。

  家长就是家长,是为孩子制定规则,明确地划清界限的人。准确地说,对低龄孩子而言,家长是管理者,不是方方面面都能平等的。

  哪一个单位的领导,事事都跟下属平等?只能是人格上的平等和尊重,该做决定的时候,还得领导来。

  其实,午饭什么时候吃,根本是大人决定的,为什么要问他,告知一下就可以了。

  大人觉得自己差不多决定了的事情,千万不要用疑问句。你又不是真的要他决定,问疑问句不是多此一举吗?

  第四:当低龄孩子出现不当行为,千万不要说“不可以”,要用正向的词汇来引导。

  有一本很出名的绘本,叫做《大卫,不可以》,里面讲了很多大人不同意小朋友做的事情。

  低龄的孩子,很难理解否定的概念,你跟他说不可以,反倒会强化他的这种行为。

  比如你说“宝宝不可以大吼大叫”,他只吸收了“大吼大叫”,于是吼叫得更厉害了。面对这种情况,你应该说“宝宝,我们可以轻轻地讲话”,然后他的声音才会慢慢变小。

  同样的,如果宝宝很重地打你,你说“宝宝你不要这么重地打妈妈”,他也是不理解的。你应该说“宝宝,你可以轻轻地摸妈妈”,然后给他做示范,怎么轻轻地摸。

  比如一个小孩在玩IPAD,家长说再过5分钟就要收起来了。可是五分钟之后,孩子不同意收起来,家长随便说孩子几句,然后就不管了。

  还有些家长,会去跟孩子抢IPAD或者电视遥控,要么笑嘻嘻地要孩子拿回来,要么一再口头上的威胁,各种指责孩子,但是自己没有行动。

  这个时候,父母需要冷静地站在孩子旁边,叫他拿过来,面部表情要严肃,不要说太多话。说到做到,才能让孩子信服。

  大概就是这样了,不过关于如何划定界限,给孩子自由,还有如何温和而坚定地执行规则,这里还不是很全面,请参考我另外的几个回答: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是不是非常必要? - 一念的回答

  一岁半的女儿每天被堂哥两岁半的儿子打几巴掌,如何保护女儿以及跟堂哥沟通? - 一念的回答

  大原则:教导0~6岁的儿童,要尊重科学,不要自发的,传统口口相传的。要去思考理解和内化,教育孩子往往不是父母嘴巴说什么,而是平日如何行为。

  人作为一个生物有其阶段性的各种特性,无论生理,还是心理。我们不会让7个月的孩子走路,14个月的孩子单脚跳跃。但还有很多很多的这样阶段性的特性,很多父母都可能不知道。于是就会会要求我们孩子去做到他们不可能做到和理解的事情。

  解决方法:选购几本育儿百科,了解一下多种文化和观念下不同的教育理念。多角度的去审视育儿这件事情,你获得的认知就会越客观。

  这几本都是我看过的,各自都有其特有的侧重点,其中也会有在同一件事情上不同的观念。这就需要作为父母来做一定的取舍。

  这里面会有大量的实验的录像,说明孩子各阶段的发展特征。看完之后你就会有一种,“哦,原来孩子是这样理解世界的”感觉。

  尊重孩子的生物性,作为父母就不会在一些事情上变成和孩子的本能和天性较劲的状态。他做不到就非要做,那就是把孩子惹烦,把自己惹恼的状态。其实是一种不必要的浪费。

  任何的科学资料和数据都是统计来的,都是对于大群体的概括,但不能直接使用于每个独立的人。所以,父母要将书本的知识转化成合适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而不要掉书袋里。最常见的就是,在身高体重上把标准曲线当中及格线。跑出去了就焦虑了,是不是我们孩子吃啥激素长太快了?是吃太少了长太慢了?类似的情况在爬行、走路和出牙等这种明显的阶段性指标上都会出现这种状况。我在之前的一条共享出来的书籍和视频,也许会让更多掉书袋的爸妈会有更多可以焦虑的内容了:)

  对于孩子的成长,我们并没有一个硬性的标准。孩子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有个绝对的合格标准。人的多样性是远远超过我们想象的。只要不是病理性的,我们都可以将其视作为正常状态。有些孩子就是天生会比较内向,有些就是天生比较闹。作为父母就是要接受孩子的状态。不要老想着造一个:“我觉得他能够那样一点就更好。”的人。(这里还是要前提的,不是病理性的;在孩子发展能力范畴之内的;不是违背社会基础文化道德观念的。例:一个不到3岁的孩子,身心健康火狐电竞官方网站,说了个谎,虽然违反了道德基础,但已经超出了孩子的能力发展范畴之外,就没必要给孩子扣上一个骗子的名头。没必要为这个事情特别焦虑,到处问:我们家孩子爱撒谎怎么办?要做的就是找到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的原因。是这个年龄段喜欢夸张夸大获得关注?还是有家里人喜欢用假话逗孩子?还是因为体罚或者责骂他本能的通过撒谎来自我保护?然后对着原因找处理方法,而不要因为对于孩子的错误的判断,再用一个错误的方法去纠正。)

  这个会因人而异,就像同样上课教一样的东西,每个人的学习能力都会不同。但养好孩子的确是需要敏锐的观察力的。

  比如,有些时候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对孩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为父母如果不那么仔细的话,可能就被带过去了,也可能在过一会爆发出来,这种情况下父母就会觉得孩子莫名其妙。但就我的观察而言,无理取闹的孩子真的不是那么多,不那么用心观察孩子的父母或者养育者却是大有人在。

  观察和感受也是为了更为准确的运用之前学会的各种知识,有针对性的使用和调整。因为孩子是活的,生搬硬套是无法达到各种教育法所描述的效果的。这一点还是很依赖于父母的努力的。

  在我的理解之中,养育孩子的第一步是观察。这就像写作文,做报告,开拓市场这些事情一样,先要仔细的审题。你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一个人。在养育的过程之中,很首要的事情就是去尽可能客观的准确的去观察和感受孩子。任何的“我们这个孩子就是皮,就是不听话,就是粗心”之类的言语都是主观的判定的代表。比较好的方式就是将孩子自己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做一个录音或者录像。然后,换一个时间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会有很多发现,也能够更为客观的去分析自己的状况。如果夫妻两人能够很好的交流的话,互相之间更能指出各自在教育状况中自己察觉不到的问题。当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旁观者”的时候,孩子就会被更好的理解,并获得更多的发展。

  而理解需要的就是之前提到的科学发展观。否则则会陷入各种奇奇怪怪的解释中去。这对于孩子来说是有害无益的。但这一点也同时是要建立在准确的观察的基础之上的。然后,对于自己孩子的各种特有的心理模式,学习模式,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而避免以自己的想法或者自己的理解方式给孩子指导,而孩子却难以消化和理解。虽然孩子也会慢慢的向你靠拢,但作为成人往孩子靠拢往往会更快而且更有效。

  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与成人,举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一下:最为常见的例子就是对于地图的理解,我们指路的时候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先去理解他人对于空间的理解方式。有些人喜欢记东南西北的,但有些人则喜欢记参照点,以参照点出发左右左右转几个弯,也有人喜欢记路名,喜欢记路的交叉点的。如果强行按照自己方式来指路,往往对方就很难理解。乃至形成误解。对于孩子更是如此。

  而调整虽然是放在最后一部分。但这一部分的难度我觉得是挺大的,很多时候最好的调整就是不干涉,特别是在0~6岁的大部分时候,是生物学本能的发展。很多父母的调整往往是“多此一举”的调整和干涉。在我的感受之中,调整是需要有各种预见性和远见的。很多调整的内容往往是带有连续性和递进性的。比如我们很多家长会困惑的性教育,生死的生命教育。这些内容往往是需要在合适的阶段有铺垫才能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一步一步走往往会很平和。但如果每次都是解决当下的问题的话,孩子很难将其逻辑串联起来。甚至陷入困惑之中。

  这里可以检测一下自己的小方法。我感觉很常见。就是亲自教孩子学自行车或者滑冰。大家可以试着录像。看看自己在孩子还没会骑车的时候,整个陪伴过程里面会有多少话。而且可以看看这些话是否会产生前后矛盾,或者带有焦虑情绪。当父母自己作为一个过来人的时候,看着一个新手的学习过程能否做到给予温和的指导而不带有情绪。并且能否顺应孩子的学习特点的需要而给予指导和帮助。我见到过各种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学习的时候最终变成各种不自觉的训斥孩子。或者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去学习,而不知道自己孩子特有的学习和理解的方式和循环。

  因为学自行车和读书不同,本来这就是一件孩子很容易觉得快乐的事情。但当父母不能很好的带领的话,一样也可以把孩子弄得很痛苦。乃至不想学。(我是真有看到孩子学自行车这个事情最后闹得一家三口吵架,孩子最后哭着不想学,爸爸说妈妈把孩子教得太软弱,妈妈说爸爸瞎给孩子各种挫折又没有耐心。但这种三角的心理角色在我们家庭中真的很常见)如果这个事情都会变成一件枯燥痛苦的事情的话,那我们可以想象其它类型的学习孩子会怎样了。

  然后我也说说我的方法,无论孩子做那件事情,我首先就是尽可能的形成一种不带有任何干涉和指导倾向的观察。孩子在我面前可以很自然的表现自己。然后,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不断的学习她理解事物的逻辑和方法,然后一边在不惊吓到她的状况下给予指导(虽然很难避免,但尽可能的不要给孩子一种:你做错了,你要被纠正的感觉。而是给予一种选择:还可以这样做,因为...。只要不是太涉及到生命安全或者原则性问题的事情,给孩子保留她原来做法的权利)同时观察她的理解。以便以后给予她更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和语言,达到更有效的沟通。

  如果要问我女儿是怎么学自行车的,我首先是等待契机。等她对于幼儿园的同学有学会自行车之后,她表现出羡慕的感觉的时候,我就给她各种暗示:我很羡慕你们这么小就有机会开始学自行车了。我到12岁才开始学,还学了很久。然后,我女儿就开始了和一个虚拟的爸爸的小时候开始竞争。而和这个虚构的角色来说,她可以获得各种鼓励。她常会问我,你骑车的时候摔过么?我说,当然啊,于是她对于摔车这个事情就释怀了。不会因为摔车而觉得沮丧了。因为那个虚拟的爸爸小时候,也摔得很多啊。诸如此类的。久而久之,她自己就投入到学会骑车的本身的乐趣中去了。因为超越那个爸爸小时候已经不够挑战了。现在的是要和现在的爸爸出去游街了。而这个过程就是将孩子的心理动力的雪球有效的滚大的过程。而这个核心始终是发自孩子内心的,而不是父母外压的。

  在一个2岁半的孩子面前有两个盖着毛巾的篮子,孩子看不到篮子里面有什么。两个研究员,分别坐在这两个篮子后面,各自吃篮子里面的东西,一个以一种逗孩子的夸张的方式吃:“嗯~~这个好好吃哦。这个葡萄干好甜,啊嗯啊嗯。我好喜欢吃”另外一个则是一声不吭,就像我们平时吃东西那样,没有夸张的表情。然后让孩子选一个篮子来吃里面的葡萄干,孩子毫不犹豫的就选择了那个普通吃法吃的研究员的篮子。

  通过这个实验就可以看出,孩子早已在日常生活中习得了判别什么是正经做事,什么是装样子的能力。而我们大多数时候刻意的教育,往往是处于一种类似“装样子的”状态,而我们平时的生活状态已经很明确的“告诉“了孩子,正经的状态是什么样的。所以,摆出一副教育的样子是徒劳低效的。要教育好孩子,靠得还是调整作为父母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思想模式。(这可能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思考各种终极问题的一部分原因吧。激发下一代也是一种责任和本能)

  我常和女儿说的就是我们交流的首先是情绪,然后才是语言。所以,如果要做什么事情,请让我先感受到你的情绪。然后才是你的语言。

  如果直观一点说的话,也许法院可以判A给B道歉,A说:”对不起“。于是就算道歉了。但其实作为B他往往更想要的是什么?是A给出一个道歉的情绪。一种:”我真的感到很抱歉“的情绪。这远胜过”对不起“三个字。

  同样的,我们给予孩子的内容最多的部分,也是情绪,父母打孩子,骂孩子输出的是情绪,爱孩子疼惜孩子输出的也是情绪。而孩子在潜移默化的时候,学得最多的就是情绪输出的形式和内容。而这个是最为不经意的内容。书本上的内容都是文字,而我们则是要将其转换成合适的情绪给孩子。这也是很多说要安抚孩子的书籍,教到了详细到了每个字,但很多父母觉得就是说了没有效果的原因所在了:情绪不对。

  这是一本关于死亡学的书,如果大家真的觉得很难以控制自己对于孩子和妻子的情绪的话,可以想一想这件事情:当身边的某个人消失了以后,你的生活会怎样?死亡离我们没有那么远。但我们往往却选择忘记它。适时的去想象一下,我们会变得更为珍惜身边的人。于是说,有很多事情做起来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计较了。

  教育中遇到的很多问题,特别是与人格人性相关的内容往往不能以非此即彼的方式来解决的。比较常见的就是到底是严格的教育孩子好还是给孩子自由好,到底是穷养好还是富养好等等。这种问题背后最大的漏洞就是将教育搞成了二分法。而我们面对的是复杂的人和社会环境。怎么可能简单的用是非黑白简单二分呢?将教育做成了是非题,那会造就的是孩子的悲哀。

  我觉得很多邀我的与育儿相关的问题我都无法回答,原因也在于此。大多数提问者都想获得一个标准答案,而且自己往往在提问的时候就将其预设成了是非题或者选择题。那抱着这样的思想方式来进行教育,几乎不可能做到准确应对孩子的成长。

  我的很多回答背后都很强调家长的自身修养。作为孩子的引导者,如果不是一个有力的学习者和思考者。到头来,可能当在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和局限就是父母的思想。所以说,作为父母如果真的想要问心无愧的说:”自己是可以无私的爱孩子的。“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因为我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付出的关爱如果只是源自自己内心的需要,那是远远没有够到合格的标准,只有做到给予孩子在成长中真正需要的适度的、阶段性的、科学性的非出于父母自身情绪发泄需要的爱,那才是真正无私的关爱。(说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一直有给女儿各种心理暗示,让她觉得她天生就数学很好,记忆力很好,思考很有方法。比如:我今天出门前要和她一起去办几件事情,事先,我就在她面前自言自语好几遍,试图记住。然后每次做完一件,再复述一次,有时选择性的忘记一两件想不起来,就像之前那个葡萄干的例子里面那样,不夸张的表现。就是表示一下子想不起来了。女儿的孩子的天性就会说,她知道,出门前那几件她记住了。我就真实的表现出,哦,一拍大腿,对,就是这个。诸如此类的。不要过度表演,但做适度的刺激。现在女儿就有了一定的类似刻板效应的认知,觉得自己数学天赋不错,记忆力不错等等。慢慢的这个雪球滚大了,这就是她自己的财富了。而不要做那种整天和祥林嫂那样“要不是我当初怎么怎么吃苦,哪有你现在如何如何”的父母心理。)

  有不少人说我的回答里面往往都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因为我一直觉得,教操作方法换个爸妈或者换个孩子都会让这个方法产生太多的变数,变得不那么有效或者起反作用。我更希望的是爸爸妈妈学思路,慢慢自己在学习中生出合适自己孩子的方法。而且,在我过往推荐过的书籍里面也对于一些具有共性的内容有很科学的方法。通过学习,往往可以举一反三。做到新招层出不穷。只要把握了基本规律。孩子还是不难养好的。

  教育的理论和思想需要学习,可以参考,但不能照搬。教育法切忌掉书袋,比如之前很热的虎妈,大家可能看到的是她所展现出来的强势的教育法。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孩子的成就和父母的收入及其学历水平是正相关的。而虎妈的学历水平,我相信很多信奉她的人可能是达不到的,而很多不用虎妈的教学方法,但学历水平差不多的家长未必教不出成就与虎妈的女儿相持平的孩子。

  在我看来,教育一直就不是一门可以有窍门,有近道可以突飞猛进的学科。需要的就是累积,观察,尝试,调整,再循环。可以说任何人造天才的教育都不现实。我们的人类的教育的确是在进步,人类也是一代比一代聪明。但这些进步都不是突变式的。都是基于营养学的普及,医药科技,互联网科技等等众多学科的发展。从各个细节累积出来的。

  而我们常见的天才教育,往往也是因为我们对于儿童大脑的发展的了解。利用了一些特定的脑特点搞出来一些“表演”式的用脑方法。而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表演式的方法虽然看着很炫很神奇,却绕不开基本的生物和科学法则。最终还是会显现出他们的弊端的。

  我发现在80后这一代开始做父母的带来的新一轮教育观念起来之后,有很多妈妈陷入了一种深深的道德上的螺旋之中比较常见的就是:

  “我对孩子发脾气了,我不应该对孩子发脾气,我觉得我愧对孩子,但下一次,我又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了儿童教育。我是不是不能做一个温和的妈妈?”

  对于这种状况,我的建议是这样的,就像之前说的,尊重孩子的生物性一样。作为成人,我们也要尊重自己的生物性。遇到会激怒你的事情,情绪被激荡起来那是必然的,每个人必定有必须有的能力。我们需要去与自己的这样的性质共存。孩子也是需要和不可避免的知道父母的阈值范围。没人可以伪装得了。这就是你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父母的特征,不要因为这个而不停的让愧疚感不停的啃咬自己的心灵。这次做得不满意,多回想改善和调整的办法。少去后悔。

  而且应该说没有一个教育法可以百分百解决所有问题。不是做100%做到了就能够有100%的出果率。教育这个东西给我的感受多少有些类似书法。有些基本的内容是必须做到的和明了的,但真正好看的书法却是各自有各自的好看。但什么时候遵守,什么时候跨越,这是要有基本功底打底的。胡乱自发的来一套也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些所谓的练胆,练冻,练游泳。没有科学基础打底,其实很是危险。)

  夫妻之间的感情在教育之中的意义之重要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作为丈夫怎么对妻子,和作为妻子怎么对丈夫。其实就是在给孩子演示一个很重要的择偶标准和婚姻模式。这里又回归到我说的,无意识的行为比有意识的语言更重要了。

  带孩子是一件需要占用大量精力和体力的活,这对于绝大多数生物都是如此。很多雌性生物可能会以生命完成分娩,将自己的身体变成幼崽的食物。可以说,作为妈妈,是非常非常的辛苦的事情。而我的建议是,家人,特别是丈夫能够为妻子打掩护。让她能够有一个调整和休息缓和的时间。要知道,即使我们人类,也会有母亲因为产后精神的压力等,杀死自己幼子的事情。而且,这个比例还不低。我找不到这个文献(有知道的朋友请指正),但我记得第一年发生这个事情的几率特别高。而如果有家人的陪伴和照顾的话,这个事件发生的几率则会大大的降低。

  而随着孩子的长大,这个作为她身边最直接的样本,是她构成与人相处,择偶,婚姻的重要参照对象。父母喜欢互相挤兑的,他们的孩子的婚姻多数也会同样这样相处火狐电竞官方网站,而且可能还是用同样的语句和修辞方法。反之亦然。

  我这里的打孩子的定义是,以暴力的方式惩罚孩子。不管是以冷暴力还是肢体上的伤害。对于孩子进行激烈的情绪输出以达到身体的疼痛和伤害,或者精神上的强烈不适和伤害。这是我对于大家笼统意义上的“打孩子”或者“严厉的惩罚”孩子的理解。

  首先,我是旗帜鲜明的反对心安理得的以打孩子作为教育孩子的理所当然的一种教育法的。我前文也提到过,人都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也许有些人容易情绪失控,但不代表情绪失控就是可以不用治甚至是一种健康的表示了。

  另一方面,我相信很多人认为打孩子会给孩子造成暴力,同样的虐待下一代。关于这一点研究也证明未必如此。原因可以参见

  被打或者被精神上被严厉惩罚的孩子遇到事情往往会有更低的愧疚感,因为,暴力性的惩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孩子的愧疚感,于是,带来的是更少时间和程度的自我反省以及这方面能力的发展。

  同时,父母给予了孩子处理问题的一个模板。于是,他们在与父母相处和与他人相处的时候,也更容易拿出这套模板来。(很多人对待他人有时候用的语言都是类似的,孩子的时候会更直接,长大以后可能会收敛起来,但被激起的情绪还是类似的。往往是父母给予孩子一直认为这个事情是负面的,所以,这个事情就会给予孩子带来一种负面的情绪。比如父母觉得吃完饭不收桌子是要惩罚孩子的,孩子以后未必会惩罚他人,但有人吃完饭不收碗就会容易激起他的不满情绪。特别是身边的人,比如配偶和孩子。)

  一般来说,经常会惩罚孩子的父母,他们与孩子的情绪互动往往是两极分化的。往往是要么不管,要么就是严厉的惩罚,柔和的鼓励和温和的批评很少用,而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长期习惯于两端的情绪,对于比较温和的警告和鼓励的感知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弱。于是父母往往最后就不得不频繁的使用各种强烈的情绪才能够和孩子沟通。所以从幼儿期开始,养育孩子的人的情绪控制管理其实是尤其重要的。做好了往往可以事半功倍的。而如果孩子没能够获得足够的在这方面的发展。到成年后,在情绪管理和情绪感知上就可能会有问题,常见的有:易怒。对于他人的微弱甚至比较明显的不满的感知弱等等。

  另外,这类型的惩罚还能导致安全感的丧失和强烈的敌意。这两点会带来的问题也往往是无穷无尽的,很多邀请我回答的家庭问题,背后往往就是这两点作祟。想要解决孩子的问题,还是要从父母本身下手。

  这一点是一个很高阶的议题,如果理解不清楚,可能就会有不好的倾向。所以,我也将其放在了比较后面的位置,给能够用心看完的人去仔细的理解和感受。

  这个回答之中其实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这一个问题。我们孩子的成就很难保证和父母的教育是百分百关联的。这里一直只是一个概率。但要知道概率的比例倒退到单体身上这种思路本身就是错的。到现在为止,众多的教育法和教育理念在我更多的学习之后,感受到的就是没有办法解决所有的问题,没有办法做到“定制”一个人的性格和个性。大家能做到的只是推测一个比较大的几率,但永远会有例外,而且比例往往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三七开,二八开的情况是家常便饭。所以对于教育,我们要做的是去学习和理解,然后是将孩子放到我们已知的更好的几率中去。就像坐汽车安全座椅一样,他不能百分百避免所有的事情,但,可以增加安全的几率。而选择在父母自己。

  教育理论需要一些基本的常识正态分布对于看任何的育儿,教育的书籍的时候,要对分布图有个基本的概念。对于任何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来说,他的适用范围会是一个类似正态分布的形式,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说,其效用往往是不是百分百的有效。很多时候是需要充分的去了解这个理论背后构成的模式和原理,进而了解其使用的范围特征。别自己正好是范围之外的,却硬要使用一个对自己非常低效的模式。

  很多时候育儿中的各种争论,往往是两个人在不同的分布区间里面,拿着自己的案例去试图证明一个体系的对错。这其实只能说是逻辑能力上的不充分发展的表现。这往往也会作用于自己对于孩子的教育中去。

  在育儿的过程之中,避免被带入错误的理论体系中去很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些基本的逻辑素养,而很建议大家去搜索一下:“常见的24条逻辑谬误”。这几条内容的熟悉其实会很大程度上帮助父母不去陷入一些混淆视听的教育方法的内容中去。

  1:很多人问3-6岁规则,我没有留底,因为现在的规则就是从3-6岁中增加得来的,不再适用的去掉,然后根据情况又新增加了一些。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整理下就好了。

  3:问其他教育问题的,别问我,我也不懂怎么教育,我只知道我的教育方法对我家小孩和大人都适用。

  5:很多人问体育的问题,下面再贴一点幼儿园时期和小学时期的运动大家参考下,专业的教练训练很科学。但是踢足球的小孩肯定不会正确的跑步,所以要先学会基础运动。短期的游泳学习没有任何价值,即保护不了自己又锻炼不了身体。

  6:还有很多说孩子会累,抹杀想象力和创造力,不符合成长规律等,感谢大家一起探讨,让更多人可以权衡利弊。自己的小孩处在什么状态自己最清楚,还是需要宝爸宝妈自己摸索。

  我女儿比较文静,很好教养。80%的规则都是小孩的日常,其实大家也都是这样教育小孩的啊,我只是写出来让小孩背诵,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评论规则呢。我主要是想表达背规则比每次口头提醒小孩更有效,我想是我没表达清楚。

  再加一条,就是日程清单。按日程清单行事,减少例外事项。这个习惯有助于提高效率,最主要的是减少对意志力的消耗。我们每做一件事都会消耗一定的意志力,如果小孩从小养成使用日程清单的习惯,那么他决定要完成的目标,只需要付出很少的意志力就可启动。比如上班和上学就是你的日程清单,很好启动,但是额外的学习,减肥,健身,做饭等很多人每次启动都需要消耗大量意志力,而例外情况的增多会彻底打垮你对这件事情的意志力。对于有日程清单的事项,启动会消耗很少的意志力,而例外事项会消耗更多意志力。杂乱性,无序性,成瘾性信息会严重消耗儿童意志力,尤其是抖音,15秒切换一个主题,会严重消耗小孩的专注力和意志力,我家小孩每天也要看30分钟抖音,但是只能下午看。

  每个家庭都不同,好与坏大家各自掂量就好,大家随意评论,上星期的日程清单贴一个,小孩就是这样子知道每天的日程,空白区域就是她放松玩耍的时间,日程都是我们和小孩一起制定的,一般都是重复性的事项,很好制定,小孩每天自己给自己打分,例外情况比较少。还有所有东西包括规则没做好都没有惩罚,下次她自己会注意的。

  女儿今年7岁,上小学一年级,正好可以回答题主0~6岁的教育问题,也算对这7年的父亲生涯做个总结。题主既然问的是正确的教育观,那么我就根据女儿目前的状态,只说自己认为正确的。

  背诵的规则五花八门,比如生活规则、行为规则、安全规则、餐桌礼仪、借宿规则、乘机规则等。每个规则精简到20条以内,比如生活规则中“吃饭时不能离开座位”,行为规则中“不穿睡衣拖鞋出门”,安全规则中“严禁听陌生人指挥”,无陪伴乘机前要先背诵1个月的乘机规则等。3火狐电竞、4岁时说话还不利索, 我读一句孩子跟着读一句,每天都读,3岁的小孩100条规则只要跟着读上2个月自己都能按顺序背下来了,会背之后每天睡觉前自己背一遍,一般8分钟就能背完100条规则。然后小孩会经常分享她看到的一些违反规则的事情,并且经常拉着我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规则游戏。

  几年坚持下来,除了教育和教养让家长更加省心省力外,最重要的尽然是无形中培养了她的领导力,幼儿园、小学、小区、课外班等各种小孩群体里她都是孩子王,要知道我家女儿性格可是文静型的,但是她是怎么影响其他小朋友的呢?后来我总算明白了,原来是她从小每天背诵规则起了作用,因为6岁前的小朋友开始学着和社会交流了,但是他们在沟通、交流、玩耍的过程中经常只按照自己家的习惯进行,所以只要小朋友之间有矛盾,或者遇到不公平的事,都会第一时间找我家女儿解决,而我家女儿会重新帮大家制定规则、维护公平。这样孩子们都觉得和我家女儿玩是最公平的,她不会偏向任何人,即使受到了批评的小孩也会心服口服,因为规则在玩之前已经明白的告诉了大家。所以小朋友们认为和我家女儿玩自己不会吃亏、而且玩耍的过程能保持很长时间很开心(因为小朋友们的游戏经常因为某个小孩的哭声而提前结束)。

  现在女儿马上小学1年级毕业了,我感觉背诵规则的习惯,减轻我们家长80%的说教,而且孩子成长的特别阳光自信。现在小孩之间遇到矛盾,都不去找老师或家长评理,都是直接来找我女儿评理,完全是个孩子王。在学校就更厉害了,中午小朋友打饭她是组长,社团她是社长,班长也是她,三好学生总是有她,稀缺的十佳少先队员也有她,最重要的是二年级有她的闺蜜,三年级有她的偶像、五年级有她的朋友、幼儿园时期的同学还一直在给她写信送小礼物。我都想不明白这么文静的一个女孩,怎么就能在不同环境中交到那么多朋友,而且学习也不是最好的,为什么只要竞选个什么荣誉都能被选上呢?也许是规则的熏陶起了不小的作用,因为只有她会为大家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

  体育也是我对女儿6岁前完成的最正确的启蒙教育方式。4岁开始学习游泳,每周3次,每次90分钟,准备让她跟着教练学到18岁。现在4种泳姿都游的都很好,耐力特别好,能够不间断游1个小时,教练说只要状态好,可以连续游三四个小时没问题。而且速度也挺快火狐电竞app首页,参加过游泳的海豚赛,每个泳姿都是本年龄的金海豚,速度很快。冲浪也专门学习过一段时间,基本的划水、站板、跳板都还算标准,面对捕捉失败的大浪压下来时也会做一些保护。而且我发现冬季游泳效果远远大于夏季游泳,她5岁前每年还会感冒两三次,但是现在7岁了,2年来无论什么传染病季节,流感季节好像和她都没什么关系,印象中好像这两年她都没有吃过药。

  5岁开始学习田径,也是请的专业的教练,幼儿园时放学后送过去训练2个小时,每周3次。寒暑假的集训基本每天都去,每天训练4个小时。有条件的家庭一定要从小对孩子进行田径启蒙,田径是人类跑跳投最原始的技能,也是人类一切运动的基础。我是反对12岁前的孩子进行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专项运动的训练,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小孩根本没有跑跳投的基本技能,而一切运动都是对跑跳投的演化,不学基础直接上专项是很不科学的。专业的田径训练绝对不是跑圈,比如2个小时的训练,跑圈不超过10分钟,一般都是开始前的2圈热身跑,和拉伸结束后的2圈恢复跑。其他时间基本都是在原地进行动作练习,最主要的就是训练摆臂、弓步走、侧腰肌、踢腿等,不断重复进行动作记忆,反正很枯燥。但是这种专业训练的效果是特别明显的,我女儿1年级参加学校400米运动会,不但是本年级女子组第一,而且在男子组也是第一,成绩在3年级也排在第二。成绩出来我都吓一跳,没想到能跑这么快,后面给大家贴个400米运动会的起跑大家感受下。后来学校的体育社团老师找她的班主任要人,她又加入了学习的田径队,跟着学校体育社团的老师去参加市里的800米运动会,由于只有她一个一年级的运动员,只能和三年级组一起跑,800米对她来说很有难度,最后得了个倒数第一名,但是她硬是把专业田径队的小运动员追到只相差了5秒。

  对体育的坚持真的对小孩意志力的培养特别好,基本不用给她苦口婆心的讲坚持、克服困难或勇敢这些大道理,她现在基本上再苦再累也不会放弃,而且遇到困难绝对不说放弃也不会生气。最简单的2件事就能说明体育带给了她阳光自信和坚定的意志,第一件是学习芭蕾,由于练习田径让她的韧带和肌肉都很紧,是全班韧带最难拉的学生,每次拉韧带都疼的掉眼泪,但是她对芭蕾完全没有恐惧感,也从来不说要放弃,即使每次拉韧带都会疼着哭,但是哭完后眼泪一擦就没事了,每次进舞蹈房都是嘻嘻哈哈。第二件是她每天自己骑车上下学(单程4公里),我们骑车护送,下雨天穿个速干衣去了学校再到厕所换上干衣服,冬天就是帽子围巾口罩裹起来,她从来不喊累、不喊苦,有时候瓢泼大雨,大人都发怵,她根本不会犹豫直接骑车就冲进雨里走了,有次骑半路轮胎破了,如果补胎就会迟到,她为了上学不迟到,硬是把没气的自行车骑到了学校,最难得的是她不会认为这些是困难,更不会因为困难而生气。

  好像写的有点啰嗦了,先这样吧,有人看再写点,反正初为人父也是在学习中不断的总结,7岁的小孩已经很多方面碾压式的超越了我,现在还得更努力的学习才能跟上女儿进步的节奏。

  最后,简单再说几个我感觉比较好的教育观。第一、从小一定要少穿衣服,尤其是冬天,少穿衣服等于少生病。第二、小学一二年级的作业让孩子自己做,不要坐在她身边教他怎么做,小孩都害怕做错了被老师批评,当她自己做题时很不确定是对还是错,所以她会不断的自己思考,做完还要自己检查好几遍确认,这样每次做题或检查都能把知识反复的复习。第三、有条件的报个国学班,终身坚持学习国学,国学能让他成年后战胜各种心理顽疾、走出孤独、经历失败、感受被拒绝、甩掉对负面思想穷思竭屡的回味咀嚼,能够学会在负能量形成循环前打破它、重新控制局面、并且能建立强大的情绪恢复能力。

  大家都问规则的事情,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女儿现在正用的一些规则,6岁前的规则也和这些差不多,就是3~6岁时少了很多条款。这些是根据我家女儿所处的成长环境制定的,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所有小孩。而且我家女儿只是每天背诵这些东西,不会特别严厉的要求她做到这些规则,我觉得大家根本不用严格执行什么规则,只要她每天背诵,在做错的时候稍微提醒一下她就可以了,这是个熏陶的过程,不是让小孩成为执行规则的机器,千万别每天拿规则要求小孩的行为,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她能很灵活的制定小朋友之间的游戏规则,而且能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千万不要因为规则惩罚小孩或骂哭她。

  术语:熟悉“机场、航站楼、航空公司、值机柜台、航班号、登机口、座位号、行李转盘”

  4、在国内出发大厅寻找到自己航空公司的柜台。在柜台前排队打印机票和托运行李。

  7、到达登机时间,排队登机。上飞机后看机票上自己对应的座位号,找到准确座位。

  8、礼仪规则:全程排队、保持安静、喝饮料时不做其他事、不得打翻饮料饭菜、对帮助你的人说谢谢+称谓、不影响他人、回答他人、规范坐姿、不得脱鞋,不得脚踩座位,不得频繁离开座位、提前去厕所。

  11、安全规则:时刻紧跟陪同的空姐阿姨、全程关闭手机、全程系上安全带、不得跟随陌生人上下飞机,严禁帮陌生人托运行李,严禁帮陌生人照看物品。

  借宿或寄宿:为了旅游、游学、探亲、访友而住到别人家里。不是住酒店,也不是住自己家。没有人为你服务、没有人安排你的生活、没有人负责你的安全。

  2、感觉周围有安全问题,告诉信任的成人或给爸爸妈妈打电线、不可以和主人发脾气,除非有安全问题。

  5、生活中遇到尖锐物品、重物、高处物品、高温物品、带电物品,要寻求成人帮助。

  3、就餐前自己摆好碗筷,必须提前在餐桌前等候,严禁让主人提醒“该吃饭了”。

  7、除了做饭,一切自己完成,严禁给别人制造麻烦,更不能改变主人的任何生活习惯。

  9、严禁对别人给你的帮助毫无反应火狐电竞,必须大声说出感谢的线、愉快生活,爸爸妈妈不会出现,你哭闹会严重干扰别人的生活。

  在育儿的路上,我们总是会遇到好的,坏的、对的、错的各种观点。但是我认为在所有的育儿理念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做自己”,而不是做一个大人眼中的“自己”!

  这一条是从儿子出生的第一天我就立下的“誓言”。我希望儿子能够独立自主的长大,而不是变成别人眼中的“小皇帝”!我认为一个无法独立自主的孩子,即使成绩再优秀,都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所以,从开始喂辅食的第一天起,我就锻炼他自己吃饭拿勺子的本领,即使每次我都要给他收拾残局,但是我认为此时的脏乱不过是他通往“独立”大门的第一步。因此我可以相当自豪的说我基本是没喂过娃吃饭,我的原则“吃就吃,不吃就结束用餐”,因此我儿子的用餐时间从来没超过半小时。

  第二步是儿子走路这件事上,很多老人和妈妈们抱怨,娃学走路的那段日子,简直是累爆了!但是我儿子学走路的时候,我和我妈完全没这种感觉,因为我们从来不会做他的拐杖或者助力器,他自己能站起来就站起来,站不起来就爬。我儿子就靠自己“站起来了”了!

  第三步,当我儿子主动要求帮我做事情的时候,我绝对拍手叫好!什么主动要拖地、扫地、帮我拿包、洗衣服……,我都马上说好好好,你是妈妈的小帮手,我儿子一听就高兴的不得了。反正我是个懒妈妈,好在我有个超级细心的老公和儿子。

  可能我天生是个“叛逆”体,所以,对于他的很多行为,我觉得从内心深处,我是表示理解的。不论是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是人生大事上的选择,我基本都是靠自己来判断的,我最喜欢的就是喜欢说“不”,这个造就了我相当独立的个性。对于儿子,我一直不太希望他走所谓的“好孩子”路线,我希望他能有自己的想法,当他有充足理由说服我的时候,我一定不会强迫他做任何事情。所以,在我妈的眼里我就属于“惯”孩子的那种,但是我想说的是,做一个所谓的“好孩子”其实非常辛苦,因为他除了不会讨好自己,要学会讨好很多人!让孩子勇敢的做自己,并不是“宠溺”,而是让孩子努力做自己,而不是做一个所谓的家人眼中的“好孩子”

  很多人都喜欢说,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等长大了就好了儿童教育。但是对于作息这件事情,很多人都不以为然。我经常看到一些孩子,经常作息混乱,晚上到了十一二点都不睡觉,第二天九十点都不起床,总是说“等上了幼儿园”自己就会规律的。

  我个人是非常排斥这种论调,良好的作息习惯是一个人“自律的”的很重要的一种表现,这种“自律”一定是从“小”培养。因为一旦当你因为孩子晚上不睡觉,早上不起床的时候,“长大了自然就好的”的论调是多么的可怕。

  很多人说,这里面的内容根本没办法做到。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从小就是按照里面的一些基础理论帮孩子建立作息的,就像儿子小的时候基本都是7点半就上床睡觉,到了差不多三岁左右睡觉时间才延长到9点左右,但是由于他现在上幼儿园,再调整他睡的更早一些。看书的目的不是让你“照本宣科”,逐条学习,更多的时候是提供一个理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需调整!

  我发现在中国的育儿理念里,该放手的时候,我们狠狠的抓住不放,美名曰“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而应该用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去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又会用成人的眼光去约束孩子。让孩子成为了你眼中的孩子,而不是孩子眼中的孩子。

  说到家庭教育,很多年轻父母只是搜罗、收集、学习具体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只重视对孩子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而不重视无意识的影响和熏陶,就是说不重视优良家风的培养和建设。这充分表明,很多的家长把家庭教育看成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活儿”,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是很肤浅的,表面的,片面的。

  比如有时候想孩子听话,就大声指责批评,甚至动手打,结果是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却没有一点作用;家长天天打牌,却叫孩子去学习、去读书,但孩子是不是会想打麻将、打牌应该是件好事情,因为爸爸妈妈天天都在做,但读书他们都没有在读。

  其实,我们成年人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父辈究竟给我们后人说过什么话,记得住的并不多;可每个人身上都带有长期生活的那个家庭印记或痕迹。这说明,无意识的“润物细无声”的家风的影响比具体的教育活动给人的影响更为深刻而持久。

  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这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也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庭教育的烙印。

  有个孩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名,人们以为他当编辑的家长一定为他修改过作文,做过指导。可是一了解,家长根本就没给他“吃小灶”。“我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哪有时间辅导他呀!”那么,秘密在哪儿呢?就是氛围。每天妈妈伏案改稿,爸爸埋头写作,家里来了客人,谈论的也都是如何修改文章,论“结构”,谈“中心”,家庭中的这种氛围熏陶着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喜欢上了写作文。

  中国古代的的故事中讲到: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修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为了让儿子孟子的成人成才,连续搬了好几次家,只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孟母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甚至通过“断织督学”言传身教让孩子知道半途而废的危害。从此孟子孜孜不倦,刻苦读书。

  要相信,我们无条件的爱会给孩子们无穷的力量,我们在孩子身上所花的每一分钟对孩子而言都是珍贵的,我们无条件的爱会给孩子们无穷的力量,我们每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行为都是孩子成功路上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