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狐电竞火狐电竞

欢迎进入火狐电竞!

咨询热线:400-123-4567

火狐电竞app首页教育类知识点范儿童教育例6篇

发布时间:2024-02-01 06:44:27

  火狐电竞【论文摘要】本文就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具有什么意识才能较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

  谈论任何与教育有关的问题,首先得明确教育的目标及标准,因其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指导基础和出发点。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那么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不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尽相同的标准,我们可以从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哲学家、科学家有关教育的言论中体察人对教育目的及标准的思考。英国教育学家怀特海认为教育要培养的是有创造精神、有智慧、能很好地掌握某些知识又能出色的做某些事情、具有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人。英国另一位教育家纽曼认为,追求学问、追求真理、不为外界功利左右的文化传承、文化批判和文化创新精神,正是大学的精神价值之所在,他主张大学要提倡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爱因斯坦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国学者周国平指出教育的目标之一培养好奇心、纯粹的兴趣和非功利的探索精神以及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亨受智性快乐的能力。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96年曾提出人发展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发展。我国的教育方针也明确提出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这些关于教育的评论及目标虽然形式上不完全一样,但具有共同的精神——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让受教育者将知识消化、领悟、整合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会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思考和做事,能够在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创造新知识,简言之就是我国教育方针所指出的要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含义不难理解,有关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大学办学理念的革新,创新教育模式的创建等诸多围绕素质教育的问题一直都是教育管理者热论的话题。不过再好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必须付诸于教学实践这一环节,否则无法产生好的效果。领悟了素质教育的意义,不等于就能自然有效的贯彻素质教学,必须有目的有意识的采取一定策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启迪学生的智慧、想象力和创造精神。那么在教学中底应采取什么的策略呢?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意识地启发呢?这方面的问题探讨很少。下面是笔者多年任教药学专业课过程中儿童教育,对素质教学问题思考、分析探索的总结,供大家讨论。

  大学课堂教学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无疑也是对学生实现知识传承、智慧启发、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环节,也即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所以必须给于足够的重视。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具有哪些意识才能够实现知识的传承、运用与刨新呢?笔者对以下四点意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笔者所谓关键指的是某一知识体系或某一技术方法的基础。我们认真分析教材每一章节的内容,不难看出均有一个或几个关键知识点,其他知识点是建立在关键知识点上或围绕其展开的。把握住这一关键问题,使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其实质,其他知识点也就变得顺理成章而容易理解和运用了。哪些内容才是关键知识点呢?那就要尢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及在形成过程中那些部分是关键的。

  一般来说,自然学科的知识就是人类对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描述、解释及运用,是人类思维能力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现象及规律独立干人而存在的,要使其转变为人类知识就必须先要通过我们的感官发现它、认识它,这点很容易理解,所以凡是我们的感官能够感知的知识就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不幸的是现象及规律虽然与我们伴随,但人类受限于自身的感知能力,不能直观地一一发现与认识它们,所以这些现象与规律也就不能成为我们的知识。值得庆幸的是人类具有自然界发展进化的最精华的成果一一具有巨大潜在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器官大脑,这一器官不仅能够模拟事物发展过程及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创造工具以延伸人类感知能力。正是由于工具的出现,使得充满好奇心和探索冲动强烈的人类精英能够突破自身感官的局限,一次次发现,阐明了无限神奇与美妙的现象及规律。每一次的重大发现都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里程碑和下一次发现的坚实基础,而在每一次发现的基础卜又会延伸出许多相关的知识形成理沦体系及技术成果,人类的知识体系就这样不断的扩展着。

  由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人类的知识体系犹如大厦一样也具有关键的支撑点。这些支撑点就是人类在探索过程中重大发现,是人类进一步认识世界和运用自然规律的基础,而这些支撑点正是我们在教学中要掌握的关键。尤其是在现代的科学知识中,这些发现通常不能被我们直观感知和认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们更有必要在教学中对其加以强调并确保学生真正透彻理解其实质。否则,学生会一头雾水,满心茫然,不知所云,也就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和创新了。所以,教学中首先要保证学生掌握知识体系中的那些关键的知识点,没有这些基石般的知识,素质教育无从谈起。

  当自然现象及其运动规律被研究者发现和认识后即转变为人类知识,但这种属于精神活动内容的知识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众所周知,这种载体的主要形式即是被称作文字或词汇的符号——以概念的形式固定下来,否则,知识便无法交流和传播。人类知识的增长便是以不断地形成概念的方式来体现的,所以,看似寂静无声的概念,其中蕴涵着的却是鲜活、生动的自然现象与规律。我们学习自然学科的知识,本能的目的是认识、掌握已被发现的现象及规律,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指导实践,当然也包括创造新知识的实践,这也正与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目标一致。怎样学习呢?只能通过概念的学习与理解来实现,没有概念的掌握是无从进行实践的,因此清楚地理解概念的含义至关重要,否则就不会有对自然现象及规律的真正认识,不难想象概念的含糊是没办法进行条理清晰的逻辑推理和科学严密的分析判断的。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意识到清楚理解概念的重要性,做到使学生能够将概念在精神世界里再还原为生动、具体、鲜活的现象及规律。

  概念蕴含的意义虽然是生动、具体、鲜活的,但初次接触到的概念给人们的感觉总是悔涩、抽象的。这很正常,这正是要进行课堂教学的必要性之一,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理解慨念,并使概念在学生的脑海里还原为原来的具体状态。如何讲解?怎样还原呢?具体方法因人而异,不外乎图解或肢节语言演示,视频,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等方法。只要你理解的透彻,把握的准确,总能够想出有效可行的办法,帮助学生多抽象的概念中想象出具体的现象的。

  世界万物不是彼此孤立静止的,而是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则及规律相互联系不断变化的,正是由于自然法则及规律的存在,人类才得以认识现象、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及彼此间的联系,才得以发现新的事物从而形成新知识。自然学科的知识是以概念的形成固定下来的人类对自然现象、本质及规律的认识教育常识,对其的学习也必须要遵循其联系的法则与规律。

  所以,教学中,不仅要学生弄明白每章节、每一科目的知识及关系,还要清楚与其它章节及科目的联系,使学生接受的知识是一个容汇贯通,条理清晰的统一体系,这样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知识,发挥知识的力量。如果不能把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而只是孤立、散乱地知识点,就会如一盘散沙表现不出强大的合力,女u~堆断线的珍珠表现不出整体的美丽,即使知道一定的知识也示不出灵活的分析判断及逻辑推理能力。闪为这种孤立知识的学习会造成思维的僵化、孤立,从而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知识体系是有机统一的,但教学过程中却将这一整体分成了相对独立的不学科,这只是为了教学卜的方便考虑的,不能否认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个有着在联系的整体。任某一学科的教师必须要有这种整体意识而不能将自己局限丁一个狭窄的领域,除了掌握自己所教授内容外,还必须广泛了解其他学科的容及与所任学科的联系。必须以整体的意识去传授知识,这样才能使所授内容是联系的、发展的、宽阔的,更有助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相反,局限千狭小的区域,仅仅讲授孤立的学科知识,会造成!l≠生的思维静止、孤立、僵化,虽然记住一些知识,但却不汲庐山真面目,这素质教育相违背。

  在我看来,素质教育的中心意思在于人的大脑功能的丌发。人的夫脑这一具有巨大潜在能力的器官是人脱离f普通动物界而之所以为人的决定性因素。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一器官,人类在其它器官的功能卜相对别的生物毫无优势可言。我不否认,素质教育是人的全面谐调发展的教育,但均是以人大脑潜力和功能开发为中心展丌,没有人脑潜能的开发便没有教育,更c兑不上素质教育,没有人脑创造力的实现就没有人类的发展及人类社会。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学生只注重知识的记忆,对知识本身很少进行反思,以至j进了大学阶段依然把学习看作强记硬背,自然难以对知识进行刨造性的再认识与灵活运用。在应试教育模式惯性作用下,只看到现成自然的知识,却看不到,想不到,所有这些都是前人脑力活动的结粜,更意识不到其实自己就拥有着和创造知识的人样有潜力无限的大脑,同样可‘以去创造新的知识。埋没固有的潜能绝对是一件可悲的事情,更可悲地是一旦形成一种自我否定的思维定式便很难自我唤醒内在的潜力,如果人的固有潜力得不到发展,创新精神无从实现。所以,教帅要意识到这一点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知识内容,还应在让学生明白知识的本质是人的大脑活动而对外在世界的反映,而不是抽象飘渺神秘的事物,更应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剑他们每一个人都具有这种能力。一旦从新认识了自我,潜能被激发后,想象力及创造精砷便会喷涌而出,就能做到觉读书学习,创造性地再认识各种知识,并能从中感受到思考与探寻新知识的快乐,他们的读书心得也应该改为书LLJ有路思为径,学海无涯乐做舟了,也就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

  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推进,体育这门在传统基础教育中被无限边缘化的学科正在走入教育者的视线,问题不断暴露,课堂改革迫在眉睫。对体育教学的正确认识是教学改革的前提。除了让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在体育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和快乐,体育教学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目的,那就是传授体育技能。与其他学科一样,体育教学也是知识的传习过程,体育技能的习得应当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学习迁移就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总有这样的感受:新知识的有效习得总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展开的,可以说迁移是一种本能的学习方式,总是被不自觉地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中。然而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很多教师都忽略了学习迁移,导致诸多能够利用的学习资源白白浪费,教学没有系统性,教学效率始终不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初中体育教学中学习迁移的运用进行简单探讨,为广大同行提供教学建议。

  准备活动是开启课堂的钥匙,奠定了学生对教学的整体印象。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准备活动就像一种不得不去完成的套路化程式,教师最常采用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先跑两圈,再做一遍徒手操。这样的准备活动毫无创意可言,也没有明确的目的指向,学生漫不经心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效率低下,而且机械式地重复还消磨掉了耐心和兴趣,课堂刚开始就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其实,准备活动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作用:身体热身、心理准备和教学衔接,即帮助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做好学习准备的同时,还要能同课堂实际教学内容衔接起来,为教学做好铺垫。很多教师都只注意到了前两点,却忽视了第三点,实则第三点才是准备活动的精华所在,高效的准备活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回忆已有技能,为学习做好技术上的准备。这样的准备活动针对教学内容而存在,每节课都不相同,满足了学生对新鲜感的需求,让课堂充满新的活力。

  学习实际上是一个概括――迁移的过程,概括是迁移的前提,学生概括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习迁移是否有效发生。具体到体育教学中,学生对运动机理、动作技能的正确理解与概括是实现迁移的基础,因而要促进知识间的有效迁移,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从简单的总结归纳入手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行之有效的方式。基础性知识的迁移运用最为常见,适用性最强,教师要多关注基础技能和要领,详细讲解技术难点,引导学生归纳,反复练习,体会技能在动作中的应用,并且在练习的过程之中注意体会和发现,总结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新难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法。这种双向渗透的方式能够很快帮助学生树立概括的意识,在长期的学习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大大增加,也渐渐摸索出不同动作间的区别与联系。在面对新的难题时,学生能有意识地调动已有知识经验认真分析,找出其中隐含的技术要点,为学习奠定基础。

  迁移就是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要求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中找出与新知识相匹配的共通要素,进而搭建学习桥梁,向新知识点飞跃。学生能否有效调用已有知识便成了迁移的关键,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究竟该如何激活已存在于学生脑海中的原有知识,让学生自觉调用、成功迁移?

  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已逐步趋于成熟,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正在发展完善,而体育教学的内容源于生活实践,多半难度不大,且互有联系。一般而言,在进行新技术动作的学习时,学生都能够自然地联想到与之相似的知识点或生活经验,自主激活原知识,找出衔接点,建立联系。但同时也有一部分内容学生很难发掘出知识点间的关系,无法进行有效激活,给学习迁移造成一定难度,这个时候教师的引导便格外重要。笔者发现最有效的激活方法莫过于设计相关程度高的针对性练习,这样的练习以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为切入口,通过身体力行,学生能够有效回忆起旧知识,再度复习要领,随后将方法应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有效降低学习难度。

  跨越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女生喜欢的跳皮筋游戏、男生常玩的跳起摸高、还有单脚蹬地跳等都或多或少地彰显了跨越的技巧。在学习跨越式跳高的时候,笔者将这些生活知识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资源,首先设计了简单的摸高练习,让学感受单脚起跳腾空的技术。随后拉起一根橡皮筋,请学生尝试在不触碰橡皮筋的前提下跨越不同高度的皮筋,让学生体会双替摆动的动作。这些辅助练习让学生关注跨越时腿部和身体的动作,体会力量的掌握,也促使他们自觉选择最佳起跳位置,这些都是跨越式跳高的技术重点,在此基础上笔者再进行跳高技术的指导就水到渠成了。

  类比推理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迁移方法。在找到相关知识点后,类比推理往往是不自觉发生的,也正因为如此,盲目类比常有发生,并最终导致错误的产生。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当两个事物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时,人们便会将注意力全部放到其相同点上,而忽略掉了不同点。但是在体育教学中,不同之处却常常是类比的关键点,如果学生仅关注了共性,忽略个性,很可能造成逻辑上的错误。类比推理的结果并不适用于新知识,这就是教学中时常出现的思维定式和经验错误。为了避免这类错误的发生,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类比,找准重点,认真、详细地进行类比,求同的同时也要注意存异,再以类比结果为跳板,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升华,实现学习迁移,有效推进教学。

  例如,排球正面屈体扣球技术的学习是初中体育中的一大难点,单单右手扣球两步助跑的动作就分为好几步,动作要领多,技术难点大,然而扣球的动作又与之前学习过的掷实心球的动作非常相似,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便从投掷实心球的经验中开始摸索。这帮助他们很快把握了正确的投掷角度,但同时由于受到实心球学习的影响,学生很难将两臂向前摆动与起跳完美配合,起跳前冲、击球点偏后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有效纠正学生的动作火狐电竞app首页,笔者引导学生将二者进行详细类比,认识到掷实心球与排球扣球大不相同,实心球无需跳动,投掷过程中只需移动身体重心,对于排球扣球而言起跳则是关键,保持重心垂直起跳方能正确完成动作。这样的类比帮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两组动作的不同,练习更有针对性。

  学习迁移的有效运用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找到学习新知识的方法,降低学习难度。鉴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笔者建议通过有效准备、提升概括、巧妙激活、详细类比这四步引导促进知识迁移的发生,逐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提升学习效率。

  [1]都砺萱.小班化教学中类比迁移思想的有效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0(1).

  [2]王荣生.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J].语文学习,2010(1).

  分类,一直是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之一,培养幼儿分类意识,既能发展其智力因素,也能发展非智力因素。大班年龄段的幼儿开始形成初步的类别概念,能有意识地进行分类,能有依据地说出分类理由,逐渐能摆脱表面的,具体情景的影响做出靠近本质性的概括。例如,他们能按功用分出茶具,因为它们都是喝水用的,能按外形特征分动物,猪、猫都是四条腿的分在一起,鸟是两条腿的分出来等。但是该年龄段的幼儿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有两方面特别的薄弱,就是幼儿在分类时,不能够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分类依据,并不能用类别的一些概括词汇,如茶具、家畜、家禽;还有另一方面就是对图形的二次分类,幼儿不懂得从中归纳、进行分类,我们要怎样把分类概念在大班数学教育中进行渗透和运用呢?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将事物归入类别,即分类,分类能力的发展是逻辑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进行幼儿分类教育,既有利于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又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认识能力,为此要把握好幼儿分类的特点,端正幼儿分类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优化的分类教育措施。

  即什么是分类教育的重点呢?这个问题涉及幼儿分类教育的宗旨,从根本上来说,进行分类教育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其具体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丰富有关的知识经验,形成有关的概念,二是发展幼儿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其对事物的积极情感,这两个方面是互相依托,互为表里的。然而,在具体实施中,各实施者的侧重点不尽相同。有的分类教育只盯住分类知识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得与概念的接受;有的分类教育侧重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发展幼儿的智能,有的分类教育以知识为载体,着力于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分类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不同的着眼点是从不同的指导思想出发的,不同的认识就会有不同的行为,所以,虽然都是进行分类教育,却做法各异。从知识教育出发,多是满堂灌、注入式,把分类的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简单地转移到孩子的头脑里去,以幼儿会记忆,会重述这些知识为目的;而从素质教育出发,必定要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的做法,让幼儿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展开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幼儿通过主体的努力,获得有关知识,形成有关的概念,显然后一种做法符合幼儿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因为幼儿的学习是启蒙性的、准备性的、基础性的,这些分类的知识,幼儿入学后还会系统地学习,幼儿分类教育不是要提前进行系统的分类知识教授,而是通过分类教育进行早期的智力启蒙,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和积极的情感。这样做对于幼儿当前和日后的发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幼儿的生活环境中充满了不同的物体,因此可以利用其周围生活环境,帮助他们形成分类的概念。如给幼儿一些物品,让幼儿把它们进行分类,从而形成一个分类的概念。除了运用摆放操作这种方法以外,还可以让幼儿自己画各种各样的图形,让幼儿进行粘贴,如给幼儿一张练习纸,让幼儿将相同的图形剪下来,粘贴在一起,通过此类活动,帮助幼儿先形成一个分类的概念。

  分类是对分类对象共同属性、本质特征的概括,是在掌握分类对象所具有的属性、特征基础上进行的,例如,动物归类的前提是对有关动物特征的认识等,要奠定好基础,必须尊重幼儿的知识特点。幼儿的思维是紧紧依靠感知展开的,所以归类应从感性入手,使幼儿首先获得对分类对象充分的感知体验,以利于幼儿从具体中进行抽象,从感知中进行归纳。例如,进行昆虫分类,不能只进行抽象知识的分析与综合,必须先让幼儿获得对昆虫的大量感性认识。为此,要开展有关昆虫的多样性感知活动,让幼儿大量接触、摆型、观察,感知各种各样的昆虫,从而获得对昆虫的感性认识。如认识昆虫的两对翅膀,有的是硬翅,有的是软翅;认识昆虫的触角,有的很长,有的很短;认识昆虫分节的身体,有的细长,有的粗短……有了这些丰富的感知经验,就能引导幼儿顺理成章地概括出昆虫的共同属性,而这样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幼儿对昆虫的归类,而且能促进幼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多方面的发展。

  幼儿获得分类知识,并不是通过一次二次分类活动就能实现的,幼儿喜欢新奇的事物所以不可能长时间坚持重复进行单一的分类。教师应在活动中提供各种各样的物体,以提高幼儿对分类活动的兴趣,使幼儿通过各种形式多种角度的分类,加深对分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科教学知识最早由舒尔曼提出,他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特殊综合体,他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独有的知识,是对教师专业理解的特殊形式。自舒尔曼于1986年提出学科教学知识这一概念后,国外学者针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近几年我国学者对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也逐渐形成热点。

  我国学者在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方面还在起步阶段,以“学科教学知识”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发现相关研究300余篇,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有关学科教学知识结构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这类研究大多以综述国外研究成果为主。如刘清华、廖元锡、马云鹏等都不同程度的阐述了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内涵,以及国外其他学者对学科教学知识的理解。这类研究以理论为主,主要阐述何为学科教学知识。

  如李伟胜从学科教学知识内涵中的核心因素出发,探索核心因素对教师教育的启示,他主张要充分重视知识的育人价值,而不仅仅局限于认知维度的知识学习,同时要关注教师教育的学术品质。刘小强通过研究学科教学知识对美国教师教育的影响,从而阐明我国教师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学科教学知识对我国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指导意义,并由此提出了建议。方菲菲和卢正芝从学科教学认识(PCKg)以及教师教学建构(TPCs)的演变过程出发,阐述了舒尔曼、格罗斯曼、以及科克伦等的观点,由此总结了学科教学知识点本质特性以及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

  这类研究深入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地进行考察,通过走进真实的课堂,客观地分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学科教学知识,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并分析得出结论。目前国内研究大多集中于数学、科学这类偏理科性质的学科,其他学科的研究相对较少。

  如2007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225名中学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结构进行了调查,发现不同教龄的教在教育学知识、课程知识和情境知识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各类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总体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并针对该教师群体在学科教学知识上的部分缺失提出了改进和完善教师的职前、职后教育的建议。

  这类研究大多集中于硕博论文,如姜艳丽以一位高中英语教师H为研究对象,通过对H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和访谈,分析H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现状,挖掘影响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因素。周正以上海市6名公办学校初中数学教师为例,选取7年级下学期的一节几何课程,以案例研究方法和课堂观察对这6名初中七年级数学教师的6节课进行研究。柳笛运用案例研究法对上海市6名高中数学教师关于函数内容的教学进行课堂观察、深度访谈、田野笔记,得出职初教师与经验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的主要差异。

  这类研究也比较集中于硕博论文,如李丽通过访谈、案例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对上海小学熟手教师与骨干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进行比较,揭示熟手教师与专家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进而提出熟手教师和专家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发展策略,为熟手教师和专家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建议。庞柏通过问卷调查、跟踪访谈、案例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对上海地区初中初任教师与骨干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进行比较,揭示了初中初任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发展方面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原因,进而提出初任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策略,为初中初任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生成提供建议。

  通过对检索范围内的有关学科教学知识的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目前为止,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和结构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总体来说,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不断在扩展,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具体。我国的研究大多是借鉴国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较少有学者根据我国各级教师的自身特点构建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其次,深入研究学科教学知识的生成机制较少。再次,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数学、科学等学科,其他学科较少。

  [2] 白益民.学科教学知识初探[J].现代教育论丛,2000(04).

  [3] 刘清华.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观[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4] 廖元锡.PCK―使教学最有效的知识[J].教师教育研究,2005(06).

  [5] 应国良,袁维新.论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及其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6(19).

  [6] 解书,马云鹏,李秀玲.国外学科教学知识内涵研究的分析与思考[J].外国教育研究,2013(06).

  [7] 李琼,倪玉菁,肖宁波.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表现特点及其关系的研究[J].教育学报,2006(04).

  [8] 方菲菲,卢正芝.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新焦点:学科教学知识及启示[J].当代教育教学,2008(05).

  [9] 李琼,倪玉菁,肖宁波.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表现特点及其关系的研究[J].教育学报,2006(04)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幼儿园教师为目标的具有特定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幼儿园教师是一类较为特殊的教师,他们不仅担负着传授幼儿文化知识与生活技能的责任,而且还是幼儿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指导老师,心系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幼儿园教师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与技能,是保证其科学指导幼儿身体锻炼的必然要求。该文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其需要掌握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为主要切入点,结合其体育教学内容的现状,提出其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整体思路。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无论从自身身心发展需要,还是职业发展的要求,掌握一定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了解、熟悉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一是体育与运动文化有关的知识,如田径、篮球、排球、运动会等项目的文化知识,竞赛规则、体育欣赏等;二是体育与健康有关的知识,包括健身安全知识、科学锻炼方法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基础性与实用性,多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理解相应的知识,重视知识的实践应用。

  体育运动技术实践能力包括各运动项目的专项运动技术、动作原理等,如,田径、篮球、健美操、武术等运动技术与动作原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主要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而幼儿体育活动的内容主要以游戏、简单的操类动作、跑步等活动为主。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的运动技术实践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发展身体素质的体育技能,如,跑步、跳跃、游戏、基本体操等;二是拓展性的运动技术技能,主要包括健美操、啦啦操、球类运动等。由于幼儿只能从事十分简单的体育运动技术技能,所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的运动技术水平要求可以不高,但是尽可能宽泛,这样有助于教师组织与指导幼儿参加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此外,由于幼儿主要以模仿为主,也要求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指导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简单的示范。

  体育教学能力是指按照体育教学的程序与技术要求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其核心能力要素主要包括: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学组织、体育教学计划制定、运动技术的讲解与示范、体育教学评价、动作保护与帮助的基本方法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组织与指导幼儿体育活动过程中,同样存在体育教学现象,如,各种操类动作的教学,跑步、跳跃动作的组织与示范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虽然不要求同专业的体育教师一样具备高水准的体育教学能力,但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同样需要具备一些相应的体育教学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观察、指导与帮助能力、口令能力、示范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这些基本的教学能力的掌握是其指导幼儿体育活动与锻炼必备的基础。

  调查表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每学年开设体育理论课在4学时以下的占调查总数的40%,4~8学时的占调查总数的45%,8课时以上的占调查总数的15%[1]。可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学习较为欠缺。同时,在调查中发现,尽管很多教师说有理论课,但实际却很少有独立设置的理论课,大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穿插在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此外,理论知识教学的内容主要是运动项目知识的介绍,很少有针性地对体育健身知识、锻炼方法的教学,足见其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难以保障其全面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

  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就目前而言,很多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运动技能教学的内容仍旧是传统的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传统体育项目。宏观引领与理念指导的缺乏,是导致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仍采用传统的体育课程标准组织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原因。因而针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体操类、游戏类、基本身体活动等体育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难以得到实质性的体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内容缺乏职业导向性与发展性,难以提高其学生所需的运动技能,影响其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而且通过学习要掌握体育教与学的过程,形成相应的会教、会学的能力。目前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内容中根本没有安排体育教法或学法实践的内容,教学的组织形式仍旧是很单纯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根本不重视学生体育教学与活动组织能力的提升与发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与活动组织能力提升与发展的缺失,会不断地影响其实践能力的提高,阻碍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

  教学内容是指各门学科定的事实、观点、原理、问题以及其处理方式,它是学习的对象,它源于社会文化,并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2]。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内容的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3]。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同于一般的普通大学生,他们学习体育不仅是满足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其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们不仅要学会相应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还要学会应用所学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其体育教学内容要形成体育理论模块、运动技能模块、技能实践模块为主体的内容结构。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更好地运用体育知识参与健身和运动,也是其科学指导幼儿体育活动与锻炼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因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要着重体现“学与用”的结合,主要包括幼儿身心发展知识、体育运动与健身知识、体育文化与体育欣赏、运动项目知识等。理论知识的学习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如,幼儿身心发展知识、体育文化与体育欣赏、体育运动与健康知识等,可开设相应的理论课,使学生全面地了解与熟悉;运动项目知识的介绍,可以穿插在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更易于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基于职业要求与自身发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发展要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其运动技能教学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发展身体素质类,主要包括跑、跳、投、基本体操、体育游戏等发展学生体能、协调、平衡等身体素质。这类技能是所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运动技能,它是组织与指导幼儿体育活动必备的基础性技能。二是拓展运动技能类,包括健美操、啦啦操、形体、球类等运动技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加强和提升自身的运动技能,每个学生都应该熟悉2项及以上的拓展运动技能,有助于指导发展较好的幼儿的运动技能学习。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实践模块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育教学教法、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体育游戏创编、体育健身指导等。这些内容的学习要立足在实践中学与用,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岗位的操作性。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实践模块内容不仅要在发展身体素质类课程内容中体现,也要在拓展运动技能类课程中体现,要穿插在运动技能学习与练习的过程中进行。如在进行基本体操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自学、自教,以及进行队形创编,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发展性。此外,由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面对的对象是幼儿,在技能实践模块中需要加强情景与情境的设计,以及现场教学实习与实践等教学内容,确保掌握的教学、组织技能等,适应幼儿教学的特点。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需体育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与普通学生“质”的区别,使其所掌握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运动技术技能,以及体育教学与活动组织能力要凸显其职业导向性与发展性。重基础,显应用,联系实际设计体育理论教学内容;扬共性,顾个性,有重点地设计运动技能教学内容;强自主,促发展,在实践中设计技能实践内容,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方向。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内容改革要以发展学生的身体健康与职业技能同步提高为核心基础,确保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

  [1]李晓波.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的调查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5(1):45.

  [2]涂涛,瞿堃,刘革平.教育技术应用教程[M].重庆出版社,2006.

  近几年,各高校都为适应大众化教育和人才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大多数普通高校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也都在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如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各高校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探索和实践的教育教学改革课题。

  艺术类院校在不断探索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众多艺术类院校也展开了积极地探索和尝试。现就构建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谈几点看法。

  构建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弄清的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目前,高等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划分,不仅是为了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人才,也是为了更好地研究运用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从目前的人才类型来看,高职院校普遍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人才,包括研究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另一类是复合型人才也称通才。专门人才教育侧重于学科专门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培养,其中研究型人才培养是以从事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为主,以及与此相关研究为教育目标,研究现象,揭示规律,形成概念,创新知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系统传授一门学科专业知识,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技巧、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将已有的知识和原理进行转化并应用于实践,直接为社会谋求利益和创造价值。复合型人才培养内容涵盖整个学科领域,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注重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实际运用,并能在实践中发展创新,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可以看出,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虽有区别,但是界线并不明显,而且相互之间还有一定关联,研究型人才长于理论研究和创新,应用型人才长于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复合型人才既能进行理论创新,又能进行实践。同时,研究型人才研究出的新理论需要经过实践来检验,需要具备实践应用能力;应用型人才在运用知识进行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研究过程,也需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复合型人才相对来说具备了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但是这样的人才培养趋于精英教育,更适合由国内的“211工程”大学、“985”大学培养。

  综上可见,艺术类本科院校要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面较宽,掌握一门艺术类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技巧,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并能将已有的知识和原理转化成现实的产品,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直接为社会谋求利益和创造价值的艺术类专门人才。

  模式(Pattern)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1998年)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2004年,学者魏所康《培养模式论》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定教育机构或教育工作者群体普遍认同和遵从的关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操作样式,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身心的教育活动全要素的综合和全过程的总和……”也有人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实质上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和学生特点,以培养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合理构建和整合各个教育教学元素,实现学生的持续性发展。

  我们认为,本科艺术类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遵循艺术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和学生特点,以培养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艺术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与应用型艺术类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采用并研究适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理念与育人过程的统一,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过程的统一,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适合艺术类本科院校发展的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总和。其核心要素应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人才培养过程设计等。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的本质特征和要求。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尤其要深刻理解以学生为本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

  与非艺术类学生相比,一般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不及非艺术类学生,这就造成部分艺术类学生认为自己的基础和起点不如非艺术类的学生,但他们忽视了自身的优势,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沟通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都比较强,而且多数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也比较好。只要善于发现这些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就能更好地实施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构建合理的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就要以学生为本,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设计培养方案,调整培养过程,为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的提高创设一定的空间和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引导他们发掘自身潜力,感受自我价值的实现,促进他们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全面提高。

  在本科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是相互独立,也是相互联系的,三者是一个本科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基础,本科艺术类应用型人才要掌握通识性知识、专业知识、掌握跨学科(专业)和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了解本学科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动态;能力是在构建了一定的知识结构基础上,经过专业的艺术文化培养和艺术实践锻炼而提高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较为稳定的能力结构。同时,能力也是素质结构合理性程度的表现。素质其实是知识和能力的内化,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艺术专业基本素质、突出的职业素养,把从外界获得的各种专业或非专业、艺术或非艺术类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内化到人的身心,升华成为稳定的艺术专业品质和艺术专业素养。本科艺术类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越高,其知识和能力就可以得到越好地发挥、提升和增强,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也就会越来越合理。只有合理构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才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使其在竞争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在艺术教学中,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深刻体会、理解并把握专业的本质内涵,进而掌握各项专业技能。鉴于它的专业特点,再加上社会需求、学校定位、生源构成等因素,注重实践能力在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更加迫切。因此在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构建的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人才培养的实践性特征,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其教学质量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1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也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和难点。在兼顾学科专业特点的同时,我们着重从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出发,依据社会和行业企业的要求,对课程进行重组与整合,少而精,精而优,更新教学内容,将课程与工作过程接轨,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2加强实践教学的地位,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实习、实训、实践在提高素质、培养技能中的作用,突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在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可以在两个范围、三大渠道中开展。两大范围分别是指学校内和学校外,三大渠道是指课堂、校内活动、校外活动,学校内开展课堂和校内活动,学校外开展校外相关实践活动。

  5.3形成组织教学的新模式。艺术类人才的应用性具体体现在会说、会演、会唱、会跳或会画、会设计,因此检验艺术人才水平的根本标准是艺术技能和艺术表现能力,结合自身优势和学生特点,我校形成了“以剧目或项目为中心”组织教学的新模式。该模式以不同层次剧目和不同类型项目为主线编排专业基础课和方向技能课,安排各种实践、实训内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学边做,将艺术实践和艺术教学有机结合,既提高了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有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笔者对构建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谈的几点浅见,我们认为不同类型或者不同专业可以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同一类型或同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是相同或相似的,其中最符合社会需要、人才培养质量高者则为成功的典型模式。构建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具有开创性和探索性的工作,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艺术类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培养艺术类应用型人才的方式方法,创新和构建科学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赵岚蔚.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2]李桂霞,钟建珍,王立虹.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20).

  [3]王长全,邢帮圣.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职业圈,2007(27).

  [4]潘懋元.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13).

  [5]苏目水.论现代艺术人才的创新素质培养[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7).

  [6]范铁明.现代艺术设计人才的能力素质与知识建构[J].电影评介,2008(20).

  [7]王卓文.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