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狐电竞火狐电竞

欢迎进入火狐电竞!

咨询热线:400-123-4567

火狐电竞app首页中学教育基儿童教育础知识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1-23 10:35:48

  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广大中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结构、认识体育项目,明确锻炼目的、掌握动作原理,从而提高其锻炼的目的性和积极性,为今后参加体育活动乃至终生锻炼打下基础。但在实际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受到应有重视,也远未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经过调查,笔者认为,部分体育教师对于基础知识教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是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依托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精神解读,通过对一线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学中存在的四个认识误区进行描述和分析,从教师层面探讨提升基础知识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助力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质量提升,推动新课标的落实实施。

  存在问题:这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的片面性认识所致。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属于典型的实践性学科,也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鲜明的学科特点。但这不代表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可以忽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知识与技能很难割裂开来,而是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相对技能学习而言,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发挥三点关键作用:其一,通过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增强技能和方法学习的目的性和自主锻炼的积极性;其二,通过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运动项目的内在规律,为技能动作的掌握提供指导,并防止运动中意外伤害的发生;其三,通过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树立健康生活的观念,有助于良好的卫生和锻炼习惯的养成。由此可见,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教学对于运动技能学习的重要性,任何轻视知识学习的想法必将对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产生消极的影响。

  正确解读:新课标中关于课程性质的描述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这段描述比较清晰的勾勒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框架(图1),也可以看出基础知识在课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因此,课标修订组的相关专家在解读新课标时,将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和方法一起称作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三基”。

  存在问题:这种认识来自于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名称的曲解。“体育与健康”不是“体育+健康”,而应该理解为“体育为健康”。换而言之,从“体育”到“体育与健康”,并非简单地在原来的体育课程中注入了健康教育的内容,而是强化了课程的健康目标。变更名称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仍然是一门独立和完整的学科,其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范畴非常广泛,除了卫生保健等健康教育的内容之外,运动项目的名称、健身价值,奥林匹克运动的知识等同样是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知识简单等同于健康教育,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完整性,还会让基础知识教学“变味”,很难与小学科学、生物及生理卫生等课程中的健康教育内容有所区别。

  正确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综合性”特点非常突出,以其基础知识为例,几乎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组成一个综合的、有序的体系。对此,有学者将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分为“体育类知识”和“健康类知识”,这种分类方法虽有人为割裂“体育”与“健康”密切联系之嫌,却较清晰地表明了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远非单纯的健康教育。即便是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中的“健康类内容”,也是与体育锻炼实践密切结合的知识,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和运动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帮助作用的知识。

  存在问题: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历史渊源”。长期以外,每逢雨雪天气,很多体育教师就在教室里安排一些运动常识介绍、体育比赛欣赏、安全锻炼知识等内容,向学生讲授运动知识。这种做法体现了体育教师在面对特殊天气状况的灵活性和责任心,本身无可厚非。但长此以往,代代相传,却在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反向的“根深蒂固”的认识,即体育基础知识只能通过理论传授的方式开展。这种认识的结果是很多学校习惯在学期之初或者雨雪天气安排一定数量的体育理论课,讲解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加之部分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缺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意识,一味照本宣科地讲解体育理论,其结果当然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很多中小学生对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重视和兴趣,对体育理论课表现出厌倦甚至抵触情绪。

  正确解读:新课标在“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部分提出:“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要根据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选择与合理运用。”因此,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内容非常广泛,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形式多样的,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和固定的理论讲授形式。此外,正是由于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对运动技术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辅,因此相当一部分基础知识可以与学生的技能学习紧密结合,以在体育实践课中进行渗透的方式来开展。总之,正确的做法是: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唯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存在问题:这种观点是狭隘的课程观所致。由上所述,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范畴非常广泛,涉及的学科也很多,其中的很多知识点学生已经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通过课外阅读书籍、报刊等途径有所了解。如果教师固守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学只能通过体育课堂传授的理念,过于死板地执行教学参考书上规定的基础知识教学,其结果是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容易导致重复教学,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还容易在学生中产生厌烦的心理。

  正确解读:新课标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章节的“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部分提出“学校和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渠道地获取体育与健康的有关信息,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健康知识和素养,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因此,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外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学习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向其灌输知识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应该树立“大课程观”,积极开发、整合和利用新课标提出的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将课堂拓展到家庭、社区,往往容易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课程标准的执行者,体育教师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了推动新课标的实施,加强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教学势在必行。体育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发展和提升自身开展基础知识教学的能力:

  在新课标的前言部分,增加了“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的描述,其目的在于强调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前言部分进一步指明造成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由于国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整体提高带来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人们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且指出“这种状况在我国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众所周知,不良生活方式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健康知识的缺失。在此背景下,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传播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因为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是树立健康生活观念的前提,是培养健康行为、良好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根本保障。因此,体育教师要从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高度来认识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认真研读和领会新课标的精神,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为积极主动地开展并探索基础教学的途径方法做好观念上的准备教育常识

  在提升思想重视程度的基础上,体育教师还应该通过对新课标“教学内容”部分的学习,梳理出课程标准对于基础知识具体内容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新课标延续原课标中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习四级水平的划分方式,在保证学科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对不同学段的基础知识进行了统筹安排。在合理安排同一水平内各类知识点的横向分布基础上,新课标非常注重同一类知识在不同水平之间的纵向联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 按照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保持各水平之间的同类知识的连续性和层次性。以“心理健康”类知识情绪部分的内容为例,四个水平的要求依次可以概括为:水平一,体验情绪的变化;水平二,保持稳定的情绪;水平三,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水平四,能够应对挫折和失败并保持稳定的情绪。

  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充分把握体育与健康各类知识点在新课标中分布的横向和纵向规律,在教学中力争体现学科内容的系统完整和递进顺序。同时,应该在对地区和本校教学现状、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现有课程资源等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体育与健康实践类教材和其他学科教学的联系,将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融入各学年和学期的教学计划,明确各水平和年级的教学内容与课时数分配,制订详细的教学安排。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自身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体育教师如果想开展好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教学,前提条件是自身相关知识储备要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体育教师应该通过参加培训、阅读专业书籍期刊,主动学习体育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最新的科学锻炼和健康生活理念,掌握运动项目的发展变化,拓宽知识的广度,拥有更新、更广博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善于联系运动实践,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挖掘技能背后的原理,拓展知识的深度,努力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以锻炼前的准备活动为例,很多体育教师都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热身练习,并且指出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准备活动的强度和量要更加充足一些。但当学生问起原因的时候,却只能以“冬天肌肉不容易拉开,不做好准备活动更容易受伤”来简单搪塞,却不能够说出“肌肉的粘滞性随着外界温度的降低而增大”这一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习,夯实自身的专业基础,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与运动相关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才能够在开展基础知识教学中密切联系实际,用体育科学的规律、原理来解释和解决学生在运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口服、心服,提升教学效果。

  相对于运动技能的学习,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更为复杂,因此对教学方法的要求也更为灵活和多样。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学时,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征,根据教学对象的身心特征,灵活地选择并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根据新课标中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不同内容的特点,可采用运动实践渗透、室内理论讲解、专题活动教育以及环境影响灌输等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

  以水平三“运动系统的基本构成”知识点教学为例,体育教师可以将其融入到技能教学中,具体的做法是在讲解技术动作要领的同时,向学生介绍完成这些动作的主要骨骼和肌肉,以及其在完成技术动作中发挥的作用。还有一些教师在体育课的准备部分安排学生活动身体各部位时,要求他们同步说出活动部位名称,在身体练习的同时巩固了身体结构名称的知识。还有很多教师在开展“奥林匹克”知识的教学时,会结合四年一届的奥运会,设计和开展一些应时的奥运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中了解相关知识。即便是对类似“营养饮食”等理论性较强,适合以室内课的形式讲授的知识,教师也要应该开动脑筋,尝试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一些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提高课堂的实效。

  从实际调查的结果看,体育教师对于基础知识教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往往不及技能教学熟练和自如。在这种情况下,集体备课和教学观摩是丰富基础知识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由于基础知识教学的特殊性,这里所指的教学观摩,不应仅限于体育课堂教学,观摩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有时会带给体育教师很多新的启发和灵感。

  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科研活动的开展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也同样适应于体育教师开展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学。首先,开展一些学生体质健康、体能发展和心理变化等方面的横向比较或跟踪调查,有助于体育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掌握身心发育的规律,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并据此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并确定教学方法,提升基础知识教学的针对性。其次,通过与基础知识教学相关的教学实验的开展,或者对已有教学实践的总结梳理,撰写科研论文,也有助于先进教学经验的交流,客观上对于学科发展也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以研促教也是提升体育教师提升基础知识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新课标的实施对于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学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新时期的体育教师,应该能够正视挑战,抓住机遇,通过各种途径发展和提升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教学能力,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为新课标的实施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做出贡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毛振明,等.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3.

  [3]胡永欣.对体育卫生如何融入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的教法探究[J].体育师友,2011(3).

  [4].初中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组织形式创新[J].中国学校体育,2008(10).

  摘要:针对一些高职院校忽视公共基础课的情况,指出要顺利地完成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重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简述了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状况,分析了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合格的高职生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在教学中如何改革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同时与张新德老师就高职数学教育价值的某些观点进行了探讨,认为对高职公共基础课的重视要适度。

  笔者拜读了刊登于《职教论坛》(2005年12月号下)张新德老师的《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及数学价值的思考》一文,有所感触。笔者均为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对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公共基础课的作用及教学改革也有一些体会,也想就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谈点认识,同时与张新德老师就高职数学教育的某些观点进行商榷。

  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教育部这一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培养目标。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但由于起步较晚和定位不准确,目前在诸如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教材的内容上有的采用的是本科压缩饼干型,有的是借用普通专科型,有的是本科、专科、中专的拼凑、剪贴型。它们共同缺陷之一是不能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要求来选用适当教材。同时,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实践性教学。

  但这在另一方面又出现忽视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问题,尤其是存在着专业课、实践教学课挤占公共基础课,学生不重视公共基础课的现象。并且受社会传统思想影响,专业设置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还有人认为只要专业过硬,公共基础课学不学都无所谓。其结果是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单薄、人文素养缺乏,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面对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出现的这一问题,许多企业都感到困惑:高职院校好像是在为我们培养一个个“机器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也曾指出,“现在,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成熟,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和课程的时候,已经有意识地以就业为导向。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在大部分院校中却‘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一些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片面理解,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过窄、文化底蕴薄弱,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因此,肩负教育职能的高职院校有责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毕业生,而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今世界是个人才竞争的世界,人才的竞争不仅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这些基本素质主要包括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科学家爱因斯坦尖锐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也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辨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可见,只有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充分重视公共基础课、人文课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由哲学、法律、语文、外语、体育、数学和计算机等课程组成。公共基础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所体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共基础课作为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公共基础课是学习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是现代社会中学习和掌握其它学科知识的必备文化。高职教育虽然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学生要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或服务技术,就必须在已有高中阶段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基础知识。况且,我国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综合素质相对薄弱,更需加强公共基础课的学习。

  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安排是为了满足高职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张新德老师在文章中谈到“数学是培养人的科学思维能力的一种最好的训练。”并例举出四川大学曹广福的话:“一个大学生未来成就如何,关键要看他的数学修养达到何种程度。”笔者认为此观点片面,且有王婆卖瓜之嫌。数学尽管在培养人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严密的推理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哲学的抽象思维、法律的逻辑思维难道不也是科学思维吗?学习这些课程不也是“最好的训练”吗?中国历史上一些大有成就者数学修养就不高,例如。在高职中,数学训练重要,但也只是思维训练的一个方面。

  其次,在现代社会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变化迅速,职业和岗位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一个人终生只从事一项工作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个人无法预知自己将来从事何种工作,如果只掌握一门相对固定岗位的专业技能,必然会使专业过窄,职业知识和能力受限,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因此学好基础课,是将来转岗、创业立业的前提条件。高职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只能作为终身学习的一个环节,所以教学必须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次,高职教育除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外,还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是指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的个体能力,它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种孤立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职业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而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就要精选必需的社会知识、心理学知识,把人文社会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

  最后,加强公共基础课的学习还是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写的报告中提出的未来教育发展的“四大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2005年11月国务院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我国现阶段,大学生个人主义倾向严重,诚信缺乏,协作精神差,国家和集体观念淡漠,……但同时他们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尤其是人文课,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具有民族观念、大局意识等政治思想素质;诚信、敬业、团队、勤奋等职业道德。

  在短短的二三年高职教育时间内.既要完成一定量的公共基础课、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又要完成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任务十分艰巨。要顺利达到高职教育目标,就必须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而高职公共基础课由于涉及面广.学时多(一般占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又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培养和今后工作的基本能力,它的改革就显得重要又困难。那么,公共基础课教学应如何改革呢?

  第一,教学内容定位要科学。传统的高职课程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来确定课程内容、组织课程体系。打开高职教材,似乎遍布“知识点”,从抽象的概念到严密的理论体系,但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知识,使学生觉得进了大学就要进行深奥的理论研究。而这些枯燥的理论在教学中,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上课没兴趣,只是考前死记硬背,教学效果较差。

  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校不可能也无法给予学生所有基础性的知识,那么,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应科学定位。首先就必须大胆地对课本内容进行删减整合。目前的公共基础课教材.内容大都是本科教材的翻版,注重理论的体系.同时内容庞杂。这就需要我们明确高职的基础理论不要求学生掌握严谨的学科理论,完整的学科体系,而是掌握的理论知识线条要粗,所以在教学中要大胆删去“偏、难、杂”的理论知识,保留必需的基础知识,但知识面应当宽泛一些。其次要注意把握“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高等职业教育的公共基础课.它的主要功能不是单纯为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服务,所以对学生需掌握的理论知识.要按照“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来选定。对公共基础课理论的“必需和够用”的原则如果把握不准,在实际教学中要么偏难,要么偏易,会造成学生难以适应。笔者认为,“必需”,是指知识的讲授和学习能够满足专业和职业能力的需要,而不是像本科教育那样,立足打好深厚基础;“够用”,是不再追求学科体系逻辑严密性,强学内容“实际、实用、实践”。再次,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既注重知识的获得又兼顾学生素质的培养。例如语文课.要在增强学生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做人”道理。在众多优秀作品中,选择既有艺术性又最能呼唤良知、给人以生命启迪的作品。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除了使学生了解文学知识,感受人事景物形象外,更要让学生感悟人生,认识社会,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陶冶情操、净化灵魂。

  张新德老师在文章中谈到,高职院校“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忘记了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想给学生‘有用’的东西,把数学知识的体系搞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似是而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根本得不到严格的训练。”高职院校中三年制的高等数学课时一般在180至220学时,约占总课时的6%左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学好完整的数学知识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如果哲学课、语文课、英语课等都提出如此要求,高职院校又如何培养出具有高等技术应用性的专门人才呢?笔者认为,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并要求再增加课时,对高职的任何一门公共基础课来说,都是不现实的。加强高职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可能更应重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因材施教。例如方法上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办兴趣班等),一般培养与特殊培养相结合。

  第二.把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公共基础课要体现“基本素质和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在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构建上,依据的不是学科理论知识体系,而是高职生应具备的能力体系。对于公共基础课,理论知识应通俗、浅显,减少理论的推导方面的内容,理论教学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即结合实际应用多,突出知识与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注重提高学生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利用数学知识逻辑性强、推理严谨、定量精确等特点,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基础能力(如观察想象能力、逻辑思维与创造思维能力等)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第三,改革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传统的“灌输式”、“讲稿+粉笔十黑板”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以教师为主体,把学生当“容器”,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成了抽象的、晦涩的说教,加上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现大部分学生对公共基础课厌学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进行改革。

  首先,要调整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要在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探讨,以造就具有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其次,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和综合,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和思路。

  再次,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使用,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

  最后,要改革考试方式方法。传统的考试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对教学效果的多层面的评价,因此考核的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改革后的考试方法应坚持开卷、闭卷相结合,口试、笔试相结合,还可以有答辩等多种形式;考试题以分析应用型为主,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哲学、法律课程的考试中,考试内容、方式就要能反映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体现出高职的特色。

  总之,我们认为,对高职的公共基础课既要重视,但又不可强调过头,要适度,课程的设置,调整,改革要受高职培养目标制约,为高职培养目标服务。

  [1]陈智.以人为本,探索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研究,2005,(5).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3]王浪,凌-Z-.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3J12).

  [4]谢苗枫.高职,如何才能“高质”[N],南方日报,2003-11-21.

  小学体育基础知识教材包含了很多体育知识,比如一些基本的体育锻炼方法、体育锻炼需要注意的卫生保健常识、体育锻炼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等等。教材上的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给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指明方向,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对体育知识有更多的了解,帮学生养成爱好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体育基础知识教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小学生通过对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明白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掌握一些锻炼身体的方法,并且能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保护好自己。最终能够培养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让小学生能够从小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

  1.2.1 教材上理论性的基础知识与体育实践活动是紧密相连的。体育学科的教学重点毕竟是通过动态的体育锻炼项目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所以体育教学的重点还是在体育项目上,但是学生在做这些体育项目的同时也需要了解它的意义、操作标准等等体育知识。这样才能让小学生加深对体育项目的理解,而这些知识学生需要从体育基础知识教材上得知。

  1.2.2 教材上的体育锻炼方法可以培养小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体育锻炼的效果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坚持与努力才能显现,想要让每个小学生都有比较好的身体素质仅仅依靠短短的几十分钟体育课时间还远远不够。体育基础知识教材上还有很多内容是教小学生在课余时间或平时的生活中应该利用好哪些身边的条件来进行体育锻炼。这样就可以把体育锻炼意识渗入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增加小学生体育锻炼的机会。

  1.2.3 教材上的体育基础知识还可以丰富小学生的生活常识。小学体育基础知识教材的内容不仅局限在教小学生如何进行体育锻炼,也包含了一些小学生应该知道的生理知识、卫生保健知识、体育项目的比赛规则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需要知道的基本常识,小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也会用得到。

  体育锻炼的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体育基础知识教材中的生理知识可以让小学生简单了解一下人体的结构与身体生长发育的一些基础知识。让小学生学习这些生理知识可以使他们更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这类知识的学习是让小学生了解一些个人生活卫生、公共卫生与体育锻炼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保健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

  这部分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点,这里的内容包括了小学生可以参加的体育项目、锻炼小学生身体健康的方法与教育手段等等。

  这种教学方法最适合用来代替传统的讲授法来给学生们传授理论基础知识。使用方法就是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动画、图片、短片等更直观生动的方式来给学生们展示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比如,当教师在给学生讲人体结构的时候,就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张人体结构图,图上标注着人体的各个部位名称等。教师根据这张人体图来跟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就不会让学生感觉非常枯燥乏味了。

  这种方法用在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讲解效果会非常好。使用过程是给学生创设一个现实场景,之后教学生应该怎么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比如,教师可以让一个学生模拟在体育锻炼中受伤的情景,看其他学生如何对这位学生的伤情进行及时处理。第三,问答教学法。这种方法教师可以用来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学习运动技能过程中,针对不同教材内容承载的体育基础知识,将其渗透出来作用于学习过程之中,对运动技能学习是一种促进。教师要深刻的挖掘教材,并且在课前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经验的基础进行素材化的处理,分析确定渗透的内容,预设渗透的时机,设计渗透的技术。例如:小学学习后滚翻。通过分析确定学习该教材需要渗透的保健知识技能是在学习滚翻类项目时热身活动要突出颈部活动,学习要循序渐进,保护帮助要顺势给力,给力要适度,要引导学生懂得当生理变化时心理也要进行适应性的变化,在生活中当因外力向后倒时,要屈体团身下颌收紧保护头,连续滚翻次数不宜过多,要有变化调整。渗透要随运动技能形成,合理地分配在每一课次的学习中;预设渗透的时机是准备活动渗透“突出颈部活动”并传授方法。滚动练习时渗透“屈体团身下颌收紧保护头”。刚开始练习时渗透“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完成,要引导学生懂得当生理变化时心理也要进行适应性的变化”。保护帮助练习时渗透“保护帮助要顺势给力,给力要适度”。

  4 改革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把技能考核和体育基础知识考试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我国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通常都是强调技能考核成绩,再参考学生在平时体育教学中的表现情况,这样的评价体系并不全面。应把体育基础知识作为体育考试内容之一,这样既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也可反过来促进学生投入更大的热情学习。只有把技能、理论、平时表现结合起来的评价体系才能完整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

  社会在呼唤终身体育,学校在奠基终身体育,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终身体育。终身体育需要运动技能,也需体育基础知识的保驾护航。所以在体育课中既要技能练习,也要加强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爱锻炼,会锻炼,终生锻炼。

  [1] 杨洪霞. 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作用与组织原则探讨[J]. 新课程导学,2013(06).

  [2] 黄晓丽. 当代中国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思潮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15.

  [3] 苏静. 变式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

  [4] 宋昔峰. 浅析如何有效开展小学体育室内课教学[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9).

  随着教育改革的愈加深入,语文教学工作发生了一些改变。相比较传统的语文教学来说,现今的语文不管是在教学方式还是在教学观念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但需要注意的是,对初中语文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时候,不能对其进行随意改革,需要立足于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在此基础上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发挥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今后的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得以显著提升。语文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基础性作用。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愈加深入,语文教学也改变了过去固步自封的局面,开始做出一定的改变,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应该看到的是,语文教学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使素质教育的开展受到阻碍。针对这种情况,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改善语文的教学工作,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同时,也应该注重语文教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发挥语文基础知识对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基础性作用。

  在初中Z文教学工作中,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就是其中的基础工作,也是语文教育的关键所在。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不可能对所有语文知识都进行讲授。开展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打开接触语文知识的窗口。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更主要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如词语、语法、修辞、阅读能力等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对于语文基础知识有充分了解,继而为之后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这样的条件下,不论是语文改革还是语文教学都应该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从而开展语文教学以及语文改革工作。

  要想使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高效,让学生充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在语文学习中,需要注重对文中的细节内容进行深度挖掘。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对书本上的细节内容予以充分关注并深入挖掘,如在阅读学习中,老师可以对文章某一个词语的运用、某一句话、某一段文章进行细致提问,让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课本中的细节之处。这种细节问题不仅会使学生对文章的细节有详细了解,还让学生把握细节的同时对于文章语境进行充分把握,使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充分了解,从而使语文阅读的教学效果更好。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之间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如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很强,有的学生接受能力相对来说就会差一点,因而他们之间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都会存在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根据他们的接受程度、学习能力等进行积极引导,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语文学习。对于一些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也比较强的学生给予及时引导,鼓励他们更深层次地学习。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不太好的学生就要耐心辅导,使其充分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因此,现今的语文课堂依然会存在应试教育的影子。在课堂上,教师大多只注重知识的输出,却忽视了学生的吸收情况,使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一直不显著。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对这种教育观念进行清除,教师需要积极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运用新的教学方式,从而使现今初中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得到显著提高。一般来说,老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进行充分认识,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积极引导。并指导学生自主完成课文的阅读,课文阅读完成后,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后感,并在课堂上讨论。

  注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给现今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深刻思考,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不同,它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因此,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于文章的不同观点,尊重学生之间的思想差异,让课堂上的不同观点可以自由表达,还需要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作用进行重视,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打好基础,发挥基础知识的作用,进而使初中语文学习取得良好效果。

  [1]钱晨.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探究[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6).

  [2]钟建华.浅谈现阶段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基础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0).

  学科专业知识也是综合类院校教育教学的必需内容,但与教师教育教学相比,其不同之处是,“一般综合大学的专业内容都是向纵深和精细发展的,这与它特定的教育目标是相一致的,即培养专门的科研、技术、管理人才,精细纵深的专业内容是他们职业素质的直接组成部分”[5],是在“广与博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专与精”[6]。而教师教育培养教师,其学科专业知识强调“厚基础,宽口径”,是“在针对性(将来是中学教师,还是小学教师)、专门性(是属于文科,还是属于理科)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广与博”[6]。这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宽广的知识面,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新动态、新研究、新发展及新成果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因此,教师教育的学科专业内容是教师能否成为合格教师的最重要的前提,也是体现教师教育教学目标个性的重要内容。教育科学教学内容是使教师“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养成必备的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7]的内容,它包括教育科学知识与教育教学能力两方面。

  教育科学知识是关于教师“如何教”的知识,是教师不可缺少的特殊性知识,也是教师职业知识区别于其他职业知识的关键,充分体现教师教育师范性的内容。教育科学知识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的背景与规律、学生心理变化及应遵循的教学原则;能帮助教师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技能与方法,适度而有分寸的处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还有助于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并把有益的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等等。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实现教学的工具。由此可知,重视与加强教育科学教学内容,既是实现教师教育个性化教学目标的保障,也是教师教育师范性的要求,是教师教育教学内容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针对职前教师而言,它是职前教师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教育实践“对于他们(职前教师)了解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和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形成和发展专业精神与信念,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尽快适应教师职业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9]。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教学的独特内容,是教师的实践活动区别于其他类人才实践活动的特点。以与医生的实践活动比较为例,教育实践是教师直接参与的、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教育活动,而医学实践是医生直接参与的、与医学临床活动或义诊等有关的活动。二者最鲜明的活动范围区别是:教师在学校进行实践活动,医生是在医院从事实践活动。教育实践的目的是培养教师“基本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专业操作和运用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以及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10]等等。

  纵向教师教育教学内容的个性是指教师教育系统内部不同层次教师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的特殊性,也是在“师范性”这一共性基础上的个性,这是由不同层次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决定的。在小学教师教育的教学内容中,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涉及的内容较宽泛,如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这些内容一方面为小学教师奠定宽广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为小学教师承担两门以上学科教学提供保证。小学教师一般承担语文或数学再加一到两门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从这个角度来说,小学教学对教师综合能力要求更高,更需要“通才”教师,更需要具有多科教学能力的教师。因此,小学教师除扎实掌握语文、数学等基础知识外,在广泛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还需精通一到两门其他课程内容,以适应教学工作。中学教师教育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与小学教师教育相比,其综合性较强、内容较深,如哲学、文学、美学等,其目的是为教师从教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行为。由是观之,教师教育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差异,包含着各自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学科专业教学内容方面,小学教师教育一般以语文、数学作为学科专业,教学内容以语文、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内容为主。中学教师教育较小学教师教育专业性强,专业内容划分细致。小学教师教育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内容在中学教师教育中,几乎每门课程单独设置为学科专业,且内容较小学教师教育广而深。此处暂且不论学科专业划分,仅从学科专业知识角度说明小学教师教育与中学教师教育在学科专业知识内容上相比较的特殊性。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知识体系是按照人的心理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编排。从知识难易程度而言,中学的知识内容难于小学,因而中学教师应掌握高于小学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

  由此可推知,在教师教育的教学中,中学教师教育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内容之难度高于小学教师教育,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逐级提高,这是由各自教育对象的认知能力等心理发展特点决定的,也体现了教师教育的学科专业教学内容在各自培养目标层次上的特殊性。教育科学知识与技能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工具与条件。无论中学教师,还是小学教师,都要掌握一定程度的教育科学知识与技能,他们除掌握反映共性的心理发展特点与教学规律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等内容外,还需掌握反映各自从教对象与从教阶段特殊性的教育科学知识与技能。如,小学教师应侧重掌握反映小学生心理特点与小学教学规律的小学生心理学与小学教育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指导学科教学活动的小学语文教学法或小学数学教学法等学科教学法,以及测量与评价小学教学活动的知识与技能等等,这些是小学教学活动顺利达标的保证。而中学教师应掌握反映中学生心理特点与中学教学规律的中学生心理学与中学教育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指导中学学科教学的学科教学法及与之相应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知识与技能等等。因此,不同层次教师教育的教学需根据培养不同层次教师的目标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科学知识,便于教师根据所学的教育科学知识与技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综上所述,教师教育的教学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鲜明的个性,即无论与其他类型教育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同层次教师教育的教学内容之间,都展现出鲜明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不仅为教师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依据,而且保证了不同层次教师教育的个性化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当今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是旨在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的教育活动。而要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必然要大力推行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创新教育。面向基础教育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内涵的拓展与深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为其长大后成为创造性人才奠定全面素质基础。而教育要成为创新的承载体,基础素质教育不但首当其冲,且其重要性日趋突出。目前进行的素质教育的实践表明,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新的成长点和制高点。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推行创新教育,即创新性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有利于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是新世纪教育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基础教育必须改革与创新,必须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即搞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有利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过去教育的弊端是重知识、轻德育、轻能力,特别是轻视对获取知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其弊端,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使基础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由于认识与理解上的偏差,有些地方只注重琴棋书画的第二课堂活动,忽视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忽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不是对立的两回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实施素质教育不进行创新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完成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其素质教育就没有抓住重点,没有抓住关键,没有实施到位。反过来讲,创新教育决不能离开素质教育而另搞一套,必须在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有利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它区别于农业经济靠土地,工业经济靠资本、资源。其明显特点,就是以高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灵魂。所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战略部署。其目的就是为知识经济输送具有创造思维和能力的人才。而培养创新性人才,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必须突出创新教育。所以,提出全面实施创新素质教育,这既是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生活在当今时代,即使是一般的生活、 工作,也离不开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说,没有创造能力在现代便无法生存,没有创新精神就不会享受现代文明。所以,学校教育应站在新时代的高度,积极主动地抓好创新素质教育,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自身创造潜能的生成,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发展。具有情感、具有思维能力、具有创造潜能,这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从国内外心理学家及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创造能力是每个健康个体都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人的大脑在两周岁前基本发育完成,五岁前的脑重量已为成人的95%,而智力发展则为一半。这个时期的素质可塑性大、记忆力强、是大脑思维最活跃时期,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最佳期。所以,在中小学要树立正确创新素质教育观,积极开展创新素质教育。对学生身上创造性的萌芽,要积极、适时,按着创造心理规律给以培养、扶植、拓展、开发、强化,不断提高创造性素质。这既是创新素质教育的任务,也是青少年创造性心理潜能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

  近十几年以来,高校扩招带来的不仅仅是受教育的人数增加,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学习方式、授课方式、教学观念的变化。对一些职业院校而言,由于进入校园人数的增多,教师人数和教室资源相对不足,大班上课的授课方式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小班上班方式,不同系别、专业的学生集中在同一个班级上课。在理工科基础课程之一的物理学科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基础不一样,接受能力各异,加之学生来自不同的系别和专业,老师不能按照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方法和统一的进度来实施授课,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采用分层教学法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教育理论内,分层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声音、图文、视频皆备的多媒体技术和具有交互功能、实时开放、资源共享特性的网络环境,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学习,使各类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

  进入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有的是因为高考分数不够普通本专科录取分数线,很显然这部分学生在高中时期成绩就不太好,各科的基础知识也不过硬;有的是来自对口招生和中职院校考入的,这种学生在以前的教育中,对物理学习也不够扎实。职业院校不同于高等本科院校,也不同于高级中学,各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特色。职业院校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各门基础课程都应重在如何传授实际操作经验。我国职教教材编写部门充分考虑了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供职业院校物理教学参考的教材都有这种特点:轻于描述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重在表达各种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技巧和可能取得的社会效益。很显然,这种课程正好迎合了职业院校基础教学的现实需要。

  学生的情况各异、基础知识不同、喜好也有差别,统一的授课方式很难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职业教育的教学目的就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在社会上深受欢迎的动手操作人才,为社会输出各种技能人员。职业院校的教育中,物理学是理工科的基础课程之一,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了解一些物理常识和理论知识,为动手操作提供理论指导,这种要求对学生必须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分层教学法,首先得要求授课老师根据教材的体系、深度、章节构成、教学要求、理论要点等内容,运用不同的方法、分层次,有重点的传授给学生,使层次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实际的教学指导,让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其次还要求老师考虑学生的基础、智力、喜好状况,学生有个性特征,人不可能都是相同的,所有的学生不可能处于同一层次。因此,物理教学中老师采用分层教学法,前提是深入了解学生,授课中强调学生个性差异,注重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最终使他们都能掌握这门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充实的基础。

  着名物理学家、诺贝尔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肯定了素质教育重要意义,对我国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来说,素质教育的确已成为教育的焦点,但素质教育最终得通过各学科教学来落实。根据物理学的内容和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作用,物理知识的学习,不仅仅让学生们掌握一些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充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为物理学知识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发展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进而提升他们的文化层次;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素质和物理思维方法,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素质;可以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因为物理离不开实验,实验就要求不同的学生组成操作小组,可就可以引导他们学会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法”,是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和个性发展教育和谐统一的现代教学方法,它将每一位学生都纳入教育对象,并提出各自能接受的要求和目标,使他们能够有效的在其最近发展区内发展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理工科的学生,不论专业和系别,都需要统一学习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对老师来说,传授基础知识是最主要的教学任务儿童教育。老师可以把班级学生分成优秀、中等、较差三个不同层次的小组,教学中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老师可以引导优秀小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要了解一些理论要领,学生不明白的环节可以向老师发问。针对中等和较差的小组,老师就得多花一些时间,把重点放在这里,向他们小组讲课时,老师就得以知识为本位,以自己为中心,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灌输和传授理论知识主,因为这群学生多数不懂得怎样学习,不知道如何获取新知识,老师就要引导他们,通过简单的知识积累,然后拓展综合能力。老师通过分层次的教学,就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

  学生在学习完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后,就得有重点的学习不同章节的内容了,这是各个学科的现实需要。因此,在授课中,老师可以把不同系别和专业的学生分层不同小组,根据现实情况重点传授他们所需要的内容。比如,老师可以向机电专业的学生重点讲授电学方面的知识,向起重运输专业的学生讲授力学、速度、机械传动方面的知识,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重点讲授电流电压方面的知识,向施工工程专业的学生讲授流体力学、弹性、压力、阻力方面的知识,等等。

  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提出了建立完善岗位任职教育的重大决策,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明确提出构建现代士官培训体制,士官培训已成为军校任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军校以学历教育为主向以任职教育为主的转型中,士官教育需以培养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操作技能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岗位任职能力培养,对建设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为适应士官任职教育的建设发展,基础教学必须确立一个目标、转变两个观念、处理三个关系、推进四个学习。

  建立面向任职教育的基础教育体系。虽然现今保留学历教育的军校都已形成了基本的面向任职教育的基础教育框架,但还没有建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这与军事任职教育对基础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随着任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何按照任职教育的要求,拓展与优化基础学科专业领域,建设一支“理论与实践兼通、任职与经历兼有、基础与专业兼融、部队与装备兼知”的教员队伍,完善“紧贴部队实际、紧贴装备发展、紧贴任职岗位”的教材体系,实施信息化教育模式,构建“针对性、系统性、规范性、开放性、动态性相结合”的信息化教育训练平台,健全“现代化、信息化、规范化、立体化”教育管理机制,尽快建成与任职教育相配套的基础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再则,办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有成熟的面向学历教育的基础教育体系和基本的面向任职教育的基础教育框架,特别是有一支团结奋进、乐于奉献、勤奋务实、开拓创新的高素质教员队伍,为实现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受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与标准的影响,基础教育往往偏重于传授知识,偏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素质培养。我们应着力改变这种状况,面向任职教育发展,树立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更加重视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观念,将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培养能力素质为主转变。

  当前,在以学历教育为主向以任职教育为主的转变中,有人认为任职教育主要是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关系不大,基础教育只要能保持现状就可以了的观念。然而,时代在发展,军队信息化建设在发展,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任职教育,都不允许基础教育停滞不前,都需要基础教育的发展来支撑。当前,基础教育之所以在任职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并不是任职教育本质的要求造成的,而是因为任职教育的发展不够深入,面向任职教育的基础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因此必须树立发展基础教育是当务之急的观念。

  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军校学历教育很强的第一任职岗位指向性,决定了学历教育中的基础教育具有任职岗位指向性。由于培养岗前任职教育时间上的间歇性,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由于在逐级、分段培养的间隔期,科技文化基础知识日新月异,因此,任职教育中的基础教育是绝对不可或缺的。所以,我们应坚持稳固发展学历教育,积极推进任职教育,将面向任职教育的基础教育与面向学历教育的基础教育长期放在并重的位置上,在不断完善信息化条件下面向学历教育的基础教育体系的同时,着力优先发展面向任职教育的基础教育,加速建构面向任职教育的基础教育体系。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基础教育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忽视基础与专业结合、为专业服务的基石属性,造成了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的被动局面,致使专业教员经常抱怨学员的基础薄弱,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也在一些同志的思想上产生了基础教育隶属于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关系不大的认识;这既是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的严重不协调现象,也是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没有理顺的体现。事实上,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是院校教育的两个阶段,学历教育有之,任职教育也同样有之。我们应针对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将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一体化设计,构建一体化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一体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施一体化的教学,实现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基础教育在专业教育中得以延续和具体应用。

  知识是创新的源泉,能力是创新的关键,素质是创新的动力。传授知识是认知的过程,是培养能力的基础,是教育的初级目标;培养能力是实现知识到行为、理论到实践转化的过程,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而素质形成则是知识和能力积累、提高、内化的过程,是教育的高级目标。因此,我们既要看到知识、能力的作用,更要看到素质、精神的价值;既要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作为教育的基本任务,又要把提高素质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实施综合培养,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渗透能力培养,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促进士官学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军事专业、身体心理素质及信息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提高士官任职教育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向经验学习、向学员学习、向同学学习、向团队学习。

  向经验学习,意味着士官学员主要是通过对自己及他人经验的交流、提炼、总结、反思和改造,来获得知识;意味着士官任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以及整个教学模式的设计,都要有利于调动学员对他们所具有的丰富经验进行有效挖掘、整理、交流、汇集、批判、总结和提升;意味着任职教育基础理论课教学,要紧密联系学员或他人已有的经验支点,并有利于学员对经验的批判与总结提炼,有利于提高学员对未来和职业活动的自我驾驭能力。所以,任职教育转型,及其要求的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必须要从转变对待经验的态度和看法开始。

  向学员学习,意味着教员要放弃知识权威和知识垄断的传统优势身份,把自己摆在与学员平等的位置上,与学员平等地交流思想、探讨学术、研究问题,这样才能够为有效教学创造最有利的课堂氛围;意味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挖掘和调动每个学员所具有的各不相同而又互为补充的宝贵经验火狐电竞app首页,让学员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翁,成为教学舞台的主角,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自我教育和相互激发的潜能;意味着教员要把研究学员当成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责,广泛深入地了解和研究自己的每一位学员,对他们的个性特点、学习需求、素质水平、能力特长等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考评学员创造条件。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态度和立场,转变教学模式的工作,才能够具有明确的方向,树立坚定的信心,打开广阔的思路。所以,要叫响向学员学习的口号,要向着有利于发挥学员主体作用和调动学员主体参与的方向,重塑教学关系,重塑教学结构,重塑教学形式。

  向同学学习,意味着同学构成学员学习的重要资源,在特定情况下,对士官学员而言,向同学学习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可能会超过向教员学习和向教材学习;意味着每一位学员既有向同学学习的权利,同时也担当着为其他同学提供学习帮助、分享学习收获、贡献独特经验、提供反馈意见、交流思想认识的义务和职责;意味着教学设计者和组织者,必须为学员相互学习提供便利、搭建平台、成立组织、安排活动,使学员相互学习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意味着教员和教育管理者,必须对学员的相互学习提供指导,既要保持浓厚的学习氛围,又要保证正确的学习方向,形成一种学学相长、教学相长、学研相长、良性互动、正向激发的生动局面。所以,在安排任职教育教学计划时,除了考虑传统的教学关系,还必须考虑到学员向同学学习的需要,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周密的设计和安排。

  向团队学习,意味着团队对于学员学习、成长和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且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构成院校教育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源泉,教学的组织形式必须考虑到充分发挥学习团队的这种巨大教育影响力和发展推动力;意味着要建设稳固、持久、能够保证学员之间充分交流互动。规模适中的学员研讨班,作为实现院校任职教学目标和承载主要教学活动的教学堡垒,而不能仅仅设置主要发挥行政管理作用的学员行政班与学员党小组;意味着学习团队必须能够充分发挥学员经验背景多样性的价值,为学员、教员、管理者分派恰当的角色和职责,从而确保学员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员向团队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安排必要的小组讨论、合作、对抗、汇报等团队学习项目,使同一班次学员的全员学习活动、小组团队学习活动、个人自学活动保持恰当的比例。

  所以向经验学习、向学员学习、向同学学习、向团队学习,是任职教育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和支柱,也是我们转变士官任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遵循。

  综上所述,在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基础教育发展任重而道远,还有许多不可预见的情况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为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积极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建立适应士官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使军事任职教育院校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部队的需要。

  2 卢黄熙、李旭、陈国红.创新教学模式,注重素质提高[J].海军院校教育,2004(2):21~23

  3 徐亨成、陈璞.任职教育中加强学员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2006(1):38~39

  今天,社会经济文化处在越来越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专业学科的建设发展应与时俱进,以融合创新的思维模式凸显专业的特色。地方师院本着服务于社会需要,立足于地方基础教育,面向于基层学科的办学方针,积极拓展专业学科的建设,美术学作为地方师院中重要的一门师范性专业学科,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美术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美术学科专业实践能力,能适应现代社会教育需求的人才队伍。

  基础教育与师院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美术学学生都要到基础教育学校进行教育实习,从而走上教育职业岗位,基础教育部门在提升实习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也映射出美术学专业建设的状况问题,促动师院美术学基础专业学科的构建,使其顺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按照专业学科领域和教育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来设置基础专业课程结构,突出专业本身的实践性、理论性和审美性,围绕地方师院办学方针,优化学科,突出其专业特点和优势,把握住一专多能型师资教育培养目标,在目标明确、有规范性的专业特质中寻求发展。然而,地方师院美术学基础专业学科教育与社会基础教育出现着不平衡的局面,本文正是从美术学学生教育实习的角度去阐述如何更好地建立地方师院美术学基础专业学科,探索出适应社会基础教育发展的实践教学课程和方法,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健全的美术人才。

  教育实习是美术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必修的课程,是在一个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组织安排下进行的,是师范院校培养基础学校教师的综合实践环节,其独特综合性、包容性、开放性的实践过程能充分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师院系部一般安排学生在四年级进行教育实习,实践时间为八周,这是1996年颁布的《高等师范专科三年制美术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中规定:“教育实践八周。”教育实习包括的内容比较多,除了常规课堂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课外辅导工作实习,还参与美术特长班的辅导、学校各类宣传工作的实习、美术课外比赛的组织与辅导工作等。通过教育实习,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技能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教学法知识和综合文化类科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从中既全面锻炼了学生从事教育事业工作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意识行为,同时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加深和巩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教育实习在课程安排中确实极为重要,通过实习还可以做到一些基础学校美术教育方面的调查工作,进而也让我们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检查美术学专业的办学方向、管理方法和课程结构设置,完善基础专业学科的建设。

  教育实习是高校学子亲临第一线教育职业岗位的学习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的完整结合。当前新课改下的基础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1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4月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从课程理念、结构设置、内容标准、学习活动和成就标准等方面的规范,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和价值评判的制定都跟以往发生了量到质的变化,为基础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更切合时代的指导性作用,充分反映基础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社会相适应的特点。如此,教育实习的任务和内容变得越来越宽广,基础美术教育与教学工作有多宽,那学生实习就有多宽,不同的现实需要就有不同的实习内容。如一些学校注重书法教学和书画课外的比赛,那实习学生在这方面就要有相关知识的能力,有些学校偏重于艺术科目的管理,实习学生则需相关管理知识了。教育实习的工作计划实行的是学校组织的集中定点实习和学生个人联系的分散实习,他们将到不同的地区进行实习,由于目前我国各省市区域在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上还存在不平衡的现实情况,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体会也将不一样,实习学校提供的文化环境也将不一样,在实习学校的软硬设施条件也将有差别。其次,教育实习的学校部门主要是中小学基础学校,也有少数到中等师专院校实习的,不同的教育对象有不同的实习内容,在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同年级对象的培养目标和学习内容都会不同,那么在实习过程中侧重点就得采取灵活变动。此外,教育实习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实践环节,要充分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严格把握好实习学生的素质培养与专业能力质量关,让实习学校看到前来实习的学生都是优秀的,而不是来混日子的。教育实习要求实习学生具有扎实的美术文化基础知识,一专多能的专业技能知识,不但要熟练掌握传统基础学科素描和色彩,而且还要会手工制作和图像设计等方面的技能,才能满足中小学学生的需求。现在影视媒体网络技术方便快捷,中小学学生懂的东西也很多了,要求老师的知识面也更宽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如一些实习生对于传统民间艺术制作不了解,对新媒体艺术不知道,这样导致实习过程中处于尴尬的局面;以及要求实习学生掌握基本课堂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形成规范的业务知识体系。教育实习在教学工作上要求是多方面的,然而,地方师院教育实习的状况并不容乐观,教育实习的质量整体下滑,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不严密,课程设置不系统,学科建设缺少规范,基础训练较为薄弱,专业方向变动大,有时过于分散,有时又过于单一,教学上缺少的是严谨和规范,教学的责任心不够,教学上太过于随意性,许多教师不懂教学法知识,只重专业技能,不知专业理论,不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不重视美术学专业学科的科学性和教学的规律性等,这些现象的存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美术学基础专业的建设状况关乎到美术教育的发展,关乎到基础学科体系的调整。美术学基础专业的建设和教学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地方师院美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教育培育高素质、高文化的师资人才,培养适应于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美术学基础专业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美术学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是以科学规范的方式,在严谨系统的分析下进行的,是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并且美术学基础专业的设置与学生的教育实习和未来发展是紧密结合为一体的。下面是本人对几所地方师范学院教育实习学生做的一个调查:

  调查发现学生对现有美术学基础专业的设置认为能基本满足教育实习的需要,但由于实际情况及基础教育学生个体发展呈现出了复杂局面,85%的教育实习学生希望在原有传统学科基础上开设美术学新专业方向课程,或者增设一些选修课,课程可以是专业性的,也可以是综合文化理论性的。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所学专业自身优势不够,这也许是各地方师院设置专业上太多延续老美院方式的弊端。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上应注重美术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教学规律性的管理,正如好的管理成就一批好的成果。地方师院美术学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还应从单一模式向多重模式转变,在强化传统的美术学学科的基础上,可以开拓一些新式美术学专业方向,利用好地方文化资源,凸显自身学科优势,形成完整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学科结构。

  优化的师资力量是学科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坚实后盾。现有地方师院的美术学教师总体素质较高,学术业务能力基本适应教学的需要,但懂教育、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较少,以及由于教师大多毕业于美术院校,缺少基础教育方面的实践经验,不了解基础教育的状况,地方师院美术学教师极少从事基础教育方面的研究,美术教育教学法与教育实习指导方面的专业教师更是缺乏。教师对美术学专业学生的指导仅仅只停留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上,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道德礼仪和人生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对学生认知能力和行为方式的指导,因此,地方师院在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术方向结构方面应合理优化,多渠道引进人才,始终把握师范性美术学科专业教师团队的整体性。

  地方师院美术学基础专业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教学特点,其专业结构上包括着三部分内容:美术学传统技能专业课程、美术学教育教学课程、综合文化学习课程。那么设备的安装和使用应该满足美术学基础专业的需要,使课程教学能顺利开展,如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实习试讲设备的安装,微格语音设备、专业技能教室设备与美术学教学法的实训设备的完善等等。总之,美术学基础专业的建设需要多种设备的完善,地方师院将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学生认知能力、实践活动规律、教学要求和专业人才培养来构建设备,使专业的发展上升到更高平台。

  丰富的专业资源,能够给教学带来活力,给系部环境带来文化内涵。地方师院可以利用区域有利环境,做好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实现校外校内资源共享,利用好地方传统文化艺术资源,让地域传统民间工艺美术走进校园,拓宽文献知识收集与整理,注重多元化的教学资源的运用,此外,利用专业资源开设特色课程,开展灵活、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这些将促进专业的教学方式,增强专业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突出地方师院的专业特色。美术学基础专业学科通过专业资源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和创新教育,突出了师范性特点,也突出了地域的专业办学方式。

  地方师范学院美术学基础专业的建设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它的建设需要系统严谨地进行,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要求我们对地方师院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的考察分析,并提出改进的设想。高校与基础学校的直接联系,让高校了解和熟悉目前基础教育的发展状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工作,积极改善教学思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好专业基础学科体系,毕竟专业的建设是建立在一个科学性、明确性、专业性的基础之上,克服教育中盲目性的弊端。总之,美术学专业的建设应体现出美术思维的培养、素质的提升和综合知识的培养等方面,应从能力目标的培养向素质目标的方向转换。更为重要的是,美术学基础专业的建设要以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特性、基础教育三者融为一体,让美术学这个专业功能完整地体现出来。

  [1]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张玉东,黄千.地方高师美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05).

  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思维视角之下,新课程改革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定义为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其为现代教育优化指明了发展之路,确保了现代教育以生为本的发展思路,以此真正还学习主动性给学生,实现了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只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存在着极为明显的不足。对此,新教育理念将全新的教育方法引入高职教育体系中,并结合数字科技发展促成了“微课”的高职教学应用。仰赖先进科技及精巧结构的“微课”为高职教育优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促进高职教育实现翻转课堂教学的开展。因此,本文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充分了解微课应用的先进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上,以亲身经验为基础,阐述微课应用于现代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实际作用,并结合翻转课堂应用微课的基础原则,拟定适用于高职课堂教学需求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微课,作为现代教育发展中,充分融合数字技术与先进教育思维的教学课件,其不仅教学内容精炼,教学时间短小,而且融合内容丰富,趣味性十足,可协助现代教育体系贯彻知识点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微课过程中掌握课程知识点。目前,通过实际教学论证发现,应用微课在现代高效教育体系中可达成的作用有如下几点:

  微课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短小精悍的教育课件,其内容会尽量做到精益求精,概括性强,并以此来更直观、科学、精准的将知识点展现给求学者,培养求学者的学习能力。在高职教育体系中,高职学生所要掌握的技能往往是更为实际的,更为精准的课。火狐电竞官方网站火狐电竞官方网站火狐电竞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