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狐电竞火狐电竞

欢迎进入火狐电竞!

咨询热线:400-123-4567

家庭教火狐电竞app首页育常识合集12篇

发布时间:2023-09-10 17:58:48

  事物都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和发生发展的轨迹,它的出现和发展都有一定的迹象可循,人们可以因此对事物进行精准的了解和判断。对事物进行了解和判断的能力就是觉察力。所谓觉察力,就是洞悉彻悟事物的发展规律、方向的高度预见性的一种本领和能力,是能够以小见大、以心见性、见微知著、敏捷独到的一种超前的感悟能力。[1]具有较强觉察力的人,能运用心理、思维的力量去了解事物,解开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力,即父母发现家庭教育问题的能力,包括对家庭教育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和产生原因等都能有所发现和认识,并洞察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明察家庭教育的成效。

  家庭教育问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是一个渐变过程,不是突变的过程。家庭教育问题出现的最初阶段,很容易被年轻父母忽略,使得家庭教育问题日积月累,越发严重,以至于有的问题积重难返。对家庭家庭问题的失察,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并且影响深远。多重家庭教育问题互相牵扯和纠缠,严重影响问题的解决。

  父母应该对家庭教育的状况有所监控和觉察。但很多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后知后觉,家庭教育失当而不自知,导致家庭教育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很多家庭教育问题是随着孩子的学业问题或者品性问题而暴露,也有的家庭教育问题等到孩子成年才被觉察,因而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教育影响相对于教育行为,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家庭教育也不例外。因家庭教育不当产生的问题,会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与大学阶段呈集中爆发状态,有的会延后到下一代择偶、组建新家庭时才会有所表现。这使得众多家长往往不能对孩子的成长问题做家庭教育方面的归因,不能回溯家庭教育问题,而将此归因于外部条件的变化。比如,他们认为“孩子进入青春期,产生叛逆”,“孩子进入大学,生活环境条件变化,不能适应”,“年轻人进入婚恋期,一时不知道如何相处”等等。实际上,其中很多的问题都源自家庭教育失当,造成孩子不能很好地适应变化的环境,因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适应问题。

  家庭教育问题与原因之间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而是多样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元素纠缠的结果。比如,年幼的孩子喂养困难,不愿意好好吃饭。究其原因,有孩子自身先天或者后天的消化能力问题,但也可能是年轻父母喂养方法不当,没有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造成孩子脾胃失和并影响到食欲。其间还可能夹杂着年轻父母对孩子不良养育态度的影响:父母或者马虎忽略,或者迁就溺爱,影响了孩子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此外,家庭情感关系不良影响到孩子的情绪,也可能造成孩子食欲不佳。反过来,孩子的喂养困难问题,会引起年轻父母的焦虑情绪,父母双方可能推诿责任并互相指责,导致家庭冲突增多,家庭情感氛围不良,进而引发新的家庭纠纷和冲突,再一次影响孩子的喂养。影响家庭教育的多样因素的纠缠与牵扯,产生的影响不是1+1=2而是1+12。如果长期对家庭教育问题失察,导致若干家庭教育问题纠缠在一起,最后分不清孰因孰果,那么处理此类问题就会非常棘手。所以,年轻家长对家庭教育问题不自知,就会贻误对孩子的最佳教育引导时机。如果不能对家庭教育问题保持清晰的认识,及时检视家庭教育情况,做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存在的问题就会成为家庭教育的隐患,成为影响孩子成长的隐患,导致外部因素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引发出家庭和孩子新的问题。

  教育素养是指父母为了合格地担当家庭教育实施者的角色,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应当具备的特殊品质,包括教育知识、教育观念与教育能力。[2]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失察,受到家庭教育本身特点的影响,也和年轻父母自身的素养及行为方式有密切关系。

  1.家庭教育即时性、随机性和零散性特点,使得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容易出现“挂一漏万”的现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不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教育过程,而是伴随在日常生活当中随机、即时、零散地进行的,需要家长敏锐地捕捉教育的信息与契机。虽然新时期的年轻家长都很重视家庭教育,很关注孩子的成长,但对于何时是教育的契机、用何种方式教育效果最佳,年轻父母很难把握好。而家庭教育的规范很少有明文规定,年轻的父母本身对家庭教育要求并不明晰,要在实践中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规范甚至要等到孩子“违规”之后才被发现。家庭教育可能“处处是教育、时时是契机”,但年轻父母却常常忽略机会,不能很好地把握教育契机,或者因为采用不当的教育方式而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变成“坐失良机”。此外,年轻父母因娱乐生活丰富、工作繁忙、家庭教育经验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也容易忽略家庭教育的契机,忽略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2.影响家庭教育成效的因素是动态的、多元的,年轻父母很难整体把握家庭教育系统不少年轻父母的“父母角色”意识不够,对家庭教育不重视,因而忽略对家庭教育问题的关注。更多年轻父母是重视家庭教育的,但对家庭教育问题也未必能很好地把握。家庭教育成效是受多元、动态因素的综合影响。家庭所处的地理环境、家庭中的人员结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成员的情感关系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等等,都深深影响着家庭教育成效。另外,这些因素作用的发挥,还取决于孩子的特点。孩子用自己的气质特征、性格特点、智商才能甚至是外貌特征等,与这些外部的影响因素进行对话交流,从而影响着家庭中各种因素作用的发挥。年轻父母对于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多因素缺乏完整的认识,难以整体把握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难以发现诸因素之间复杂的关联,因而容易对家庭教育问题失察。

  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力还受制于他们自身的特点,他们的认知、情绪、个性等方面的特点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对家庭教育问题觉察的客观性、全面性和深刻性。1.年轻父母的个性特征造成了他们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不细致家庭教育问题往往是“于细微处见精神”,需要年轻父母对问题能明察秋毫并防微杜渐。但不同个性的家长,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力有较大的差异。比如,情绪型性格的年轻父母,处理事情习惯“大大咧咧”且容易被情绪左右,对孩子的照管和教育情绪化严重,常常出现粗枝大叶不细心的毛病,对细节的敏感度和关注度不够,遇事急躁不冷静,他们容易忽略孩子和家庭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而理智型性格的年轻父母,又可能出现过度关注,过度敏感,导致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不客观。2.年轻父母觉察能力不足导致他们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不全面“见识”即看见并认识。所谓“有见识”,就是个体看见并且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它是觉察力的基础。“事事留心皆学问”,人们可以通过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思考,得出对事物的认知和行为决策。掌握的信息越全面,认知分析就可能越客观越深入。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越专心越用心,得到的有效信息就越多。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能力,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家庭教育过程中相关信息的掌握。虽然信息无处不在,但是年轻父母家庭教育临床经验不足,在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过程中,容易忽略与孩子成长有关的信息,比较容易捕捉到的是能引起他们情绪体验的内容,而情绪体验中觉察的信息却未必客观。比如,孩子牙牙学语,符合年轻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期待,就会引起他们的兴奋,他们因“牙牙学语”这个事件而出现“晕轮效应”,产生认知偏差。3.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认识不足导致他们对问题的觉察不深入觉察不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要用脑子想。“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所谓行家,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很高的人,相关的知识背景是觉察敏感度的基础。年轻父母如果没有认真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对家庭教育问题觉察力不足,对问题的了解不具体,就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或者关注问题的表象而忽略现象之下的隐性问题,尤其是对内在问题的觉察不足。比如,孩子与伙伴关系不良而情绪低落,父母容易觉察到孩子人际交往状况,看到孩子缺乏交往主动性和交往技巧,却不容易发现孩子的内在体验,无法关照到孩子内心安全感不足,或者是不够自信而不能很自然地和同伴交往因而回避交往。如果年轻父母忽略孩子的内心体验,就会使得问题的解决走上歧路,甚至会加深对孩子的伤害。比如,上例中的父母,忽视孩子的内心体验,强行催促孩子去与同伴交往,会引起孩子更深的恐慌和更严重的退缩性行为,会给孩子脆弱的心灵造成新的更深的伤害。年轻父母家庭教育实践经验不足,对家庭教育问题可能产生的影响认识不够,对孩子早期表现出的问题重视不够,就越发不能很好地觉察家庭教育问题。

  学者的研究表明,“教师教育智慧在其核心表现上与觉察力密切相关。”[3]提升父母的教育智慧的核心也在于提升其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力。除了要从观念上帮助他们,使他们重视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更重要的是要从方法上帮助他们,使他们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能力得到提升。学习多元检视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倾向和层次去觉察家庭教育问题,找到更多的家庭教育问题关注点,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年轻家长提升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力。

  家庭教育的成效是多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教育的问题也是如此。觉察家庭教育问题,就要重视检视与问题相关的诸多元素,包括家庭居所、家庭收入、家庭的社会阶层、家庭人员构成等客观因素,也包括父母的家庭教育素养、成长经历等主观因素。年轻家长要特别注意对影响家庭教育的主观因素的检视和觉察,如自己的成长经历、自己的教育素养等。前者会影响后者的方向,后者会影响对前者的审视深度。年轻家长检视家庭教育最主要的视点有:1.对新生家庭与原生家庭关系的检视新生家庭和原生家庭是一组相对的概念。每个新生家庭都来自原生家庭,并成为下一组新生家庭的原生家庭。因此,家庭教育不是零起点,原生家庭中的家庭教育观念和行为会深深地影响到新生家庭。年轻家长要尽量与原生家庭保持健康的关系:所谓健康关系,就是看到关联,又能调整问题所在。年轻父母对自己所在新生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容易出现“当局者迷”的困惑,反观自己的原生家庭则会产生“旁观者清”的效果,对自己的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会更客观更全面。而且,自己作为当事人,容易检视到原生家庭教育方式的成效,从而可以对新生家庭的教育方案作出适当的调整。对原生家庭的检视,重点要检视原生家庭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亲密度、对孩子的期待及其促进策略等,并注意把新生家庭与原生家庭进行比照,既不能完全推翻原生家庭的教养模式,也不能不加分析地进行全盘复制和吸收。年轻父母在对原生家庭的理性检视基础上实施新生家庭教育,使得新生家庭教育有较高的起点,可以帮助新生家庭对家庭教育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落进原生家庭问题的窠臼中。2.对自己“父母角色”的全面检视年轻父母在社会生活中身兼多种角色,他们作为一个“社会人”或者是“职业人”的角色成长比较受关注,但其“父母角色”的成长常常被忽略。年轻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执行者,需要对自己的“家长”这一角色及其成长状况进行认线)对履行父母角色职责的检视年轻父母是否把握好自己的“父母角色”职责,是做好家庭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年轻父母要对父母角色的多元定位加以检视:做为监护人,父母是孩子成长资源的提供者,使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得到基本的保障,而不要让孩子流离失所。作为监护人,父母还要保障孩子的心理安全,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父母同时是孩子的成长伙伴和顾问,对孩子的成长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既不能放任孩子不管,也不能越俎代庖剥夺孩子自主学习和成长的机会。(2)对父母角色成长状况的检视“陪孩子一起成长”是当下父母成长的重要方式。缺乏完整家长教育学程的年轻父母们,大多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脚步,在实践中摸索着成长的。他们的教育智慧和能力,需要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得到扩充与提升。父母要检视自己的教养行为,对教养有效性进行检视,同时也要检视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效率。最主要的检视途径是对教养成效进行检视,通过了解孩子积极的正向的变化情况来检视父母学习和教养成效。(3)对父母与孩子的情感关系健康状况的检视良好亲子关系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保持良好亲子关系的家庭,即使孩子出现阶段性的成长问题,也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亲子关系是检视教养成效的重要指征之一。常见的亲子关系问题是亲子关系疏离、亲子关系过度依赖、亲子关系冲突等。孩子的个性不同,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对父母的需求不同,良好亲子关系的格式也会有所不同。良好的亲子关系表现为依恋不依赖,理性不冷漠。父母需要很好地回应并引导孩子,使亲子之间和而不同,保持一种有弹性的融洽关系。

  就当代现状来看,我国在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家庭幼儿教育活动的开展更为强调对幼儿静态知识的培养,而美国在家庭幼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即更为强调训练幼儿形成良好的动态知识应用能力,掌握知识应用技巧,创造知识应用思维。因而在此基础上,对中美家庭幼儿教育展开比较分析行为,有助于我国幼儿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将美国教育思想贯穿于其中,从而加强幼儿的创造能力,培养其形成良好的知识应用技能,且就此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美国在对0~6岁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倡导“家庭、园所、社会”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实施,即家庭在幼儿教育中承担着主要的教育职能,同时美国幼儿教育体系中明确规定,家庭在实施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强化对游戏教育方法的应用,即由此引导幼儿在游戏体验过程挖掘自身潜力,继而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此外,美国家庭幼儿教育亦倡导“教育从第一天起”,继而由此引导美国家庭在实施教育计划的过程中基于遵从“重视体验”教育原则的基础上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动手能力,最终将自身所掌握的生活常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且就此增强自身探索意识。另外,美国家庭幼儿教育在内容规划过程中将社会性能力、审美趣味、人格化为教育重点,从而推动幼儿朝着健康的发向发展,并形成良好的心理观念,达到最佳的成长状态。

  基于2011年11月河南郑州市、焦作市、开封市400名幼儿家长调查的基础上得知,家庭每月对幼儿教育投入的费用平均为187.5元,而农村家庭投入教育费用仅维持在80.3元左右。同时就“家庭幼儿教育是否存在压力?”的问卷调查中得知,有67%的家庭表示存在很大的压力。即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家庭幼儿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此外,在中国家庭幼儿教育中着重倡导将运动教育、初步知识教育、日常生活教育作为重点教育内容,继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幼儿潜力的挖掘,但同时中国家庭幼儿教育中1岁即培养母语的家庭教育形式引发了幼儿成长压力,在此基础上,中国教育工作者在研究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对幼儿家长做出正确的引导,即推动幼儿形成良好的成长状态。

  对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是中美家庭幼儿教育中凸显出的主要差异,即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力应从小培养。同时美国教育者倡导幼儿家长在对幼儿创造思维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注重为其营造自由的成长空间,例如,引导幼儿加强对植物成长过程的认知及鱼群日常活动、饮食观察等,继而由此培养其在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即可散发自身想象力。此外,美国家庭教育更为倾向于引导幼儿参与到其中,如在幼儿环保意识培养过程中,家长即会带领幼儿到公园等公共场所拾塑料瓶、纸杯等等,由此增强其环保能力,达到良好的教育状态。而中国家庭幼儿教育中对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较为稳重,即引导幼儿基于家长制定教育计划的基础上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创造意识。

  美国在家庭幼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明确规定出幼儿不允许做的事情为大声哄叫、推诿责任、责骂等等,且要求家长在对幼儿日常行为进行规范的过程中应注重保持良好的教育态度,并避免强迫问题的凸显,注重引导式教育形式的运用。而在中国家庭幼儿教育过程中更为注重观察幼儿将来的能力、水平,同时强调为幼儿营造一个安逸的生活空间,避免其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影响到其成长状态。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教育问题的影响也促使幼儿逐渐形成心理疾病及自理能力较差等不健康的成长现象。因而在此基础上,我国家庭家幼儿教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继而由此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在美国课程教育中其将科学知识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手段,同时将幼儿智力的开发及求知欲的培养作为主要教育目标,并与幼儿家庭教育达成共识,继而由此引导幼儿在良好的成长环境中能拓展自身思维意识,达到良好的幼儿教育状态。此外,美国幼儿教育中强调了对演示、实验等教学方法的应用,例如,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面包的制作过程等,继而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独立意识,并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学习氛围中。而中国课程教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更为注重对科学知识的灌输,从而导致幼儿家庭教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参照课程教育模式加强对幼儿计算能力等方面的训练,最终就此影响到了其知识学习的兴趣。为此,我国幼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强调对思想观念的转化,且更为注重对幼儿个性的培养。

  综上可知,中美家庭幼儿教育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其主要体现在对幼儿课程教育的差异、对幼儿日常行为的规定、对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等几个层面,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推动幼儿朝着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要求我国家庭幼儿教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应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为幼儿营造良好的个体发展空间,并引导其在良好的成长环境下能提高自身创造意识,继而达到良好的成长状态,形成规范的行为习惯。

  职校学生大多缺少人生目标,他们对自己的前途一片迷茫,缺乏自信,消极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他们的家长常常采用虎着脸、高声骂、动手打、赶出门的简单方式教育子女,这样的教育在职校生的家庭中极为明显。

  不少家长认为提供“衣食”是家长的本份,“教育的责任在学校和老师”,家庭中“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的情况比较严重。

  家长文化素质普遍不够高,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完全的能力,且缺乏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规律知识,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另外,家庭教育中的隔代教育、单亲教育、贫困教育、留守教育等问题较为突出,对此家长基本束手无策。

  据调查,现在家庭中平等、民主和对话的融洽氛围并未完全形成。一方面是家长专制、独裁,孩子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方面是与孩子沟通意识不强,沟通能力不够,互信程度低。甚至有相当数量家长仍沿袭“棍棒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以伤其自尊作为惩诫手段,缺乏正面教育。此外,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全面性、系统性,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孩子出了问题,教育孩子的难度就明显增大,且不容易彻底解决。在奖励与惩罚方面,半数以上家长缺乏理智。

  职校学生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只是他们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叛逆性较强。作为家长要与学校、社会联手,不断探索新时代家教的新思路、新方法。

  家长要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学校要建立家庭教育网络。建立以学校牵头,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互动的家庭教育网络,以改变学校唱独角戏的局面,从而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现代家庭教育方法,积极参加家庭教育活动,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只有当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要全面指导家庭教育。学校应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校通平台、家访等多种形式,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如,指导家长“赏识孩子”。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

  (1)学校层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家庭教育指导小组,具体由学生处、教务处、班主任具体负责实施。任务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形成理性的、关爱的、民主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理智的教育消费,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环境;通过家长学校民主推荐产生的有代表性的家长组成各委员会,并推选出各委员会负责人,和学校一起组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实现快速信息互递,将会大大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单亲家庭子女的生活状况。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只有少数单亲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多数单亲家庭的生存状况是十分艰难的,生活条件差,生活质量跟不上需求。在调查中发现,2840名单亲家庭子女中有53.9%随父,46%随母,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扶养的占0.1%;在生活条件较差的家庭,父或母为了寻求生计,外出务工,也只能将子女交给长辈或他人看管。

  (四)单亲家庭子女的监护人文化结构。调查的单亲家庭中家长是农民的居多,占整个的89.76%,是工人的占4.2%,是干部及其他的占 6.04%;同时,他们的文化层次也参差不齐,其中,小学文化占单亲家庭的60.59%,中学的占34.01%,大专以上文化层次较高的只占其中的 5.4%。

  (五)单亲家庭子女的受教育情况。在学校的教育中,86.7%单亲家庭的子女能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有13.3%单亲家庭的子女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单亲子女的学习状况向两个极端发展。其中,学习成绩特别突出的单亲子女属于个别现象,只占0.6%,成绩较差的占78.3%。由于单亲家庭孩子的监护人文化水平普遍低,不具备给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素质和能力,因此,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大多数未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一)单亲家庭教育功能弱化,质量差。单亲家庭的父母一人既要承担沉重的家务,为了生活又要努力的生产、工作,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方面常显得力不从心,对其子女的关心和教育不够,造成了家庭教育功能欠缺的一个普遍现象。特别是在农村单亲家庭中,多数家长常年外出务工,孩子托付给家中的长辈,监护人本身文化水平低,思想素质不高,严重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式方法,不具备对孩子进行家教的能力,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质量差。

  (三)单亲家庭子女学习向极端发展。在对单亲家庭子女的调查中发现,他们的学习状况向两个极端发展。一种情况是父母离异或丧偶后,把孩子作为整个家庭的精神支柱和依靠,在孩子的学习教育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出类拔萃,但是他们性格孤僻,很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差,而且很自卑,缺乏爱心。另一种情况是父母双方互相推卸责任,视子女为累赘,在这种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自暴自弃,有厌学情绪,在学校表现恶劣,不思进取,任意逃学,而这种情况在单亲家庭中占绝大部分。

  (四)单亲家庭经济出现危机。由于大部分单亲家庭都是一个人承担抚育和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除了少数家庭生活富足以外,绝大多数家庭经济都十分困难,难以支付高昂的教育费用,很多学生只能勉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少数学生早早辍学,连九年义务教育都不能完成。同时,健康也不能得到保证。

  1、加强领导,进一步关注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各级党政部门应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贯彻落实中发8号文件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加强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解决。一是加快经济发展,积极给单亲家庭的家长创造就业机会,使其就近务工,创造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二是完善有关法律政策,保障孩子合法权益。三是社会各界要力所能及开展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帮扶活动。

  2、强化宣传,积极引导单亲家庭子女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由于单亲家庭子女的监护人责任意识普遍淡薄,要切实改善单亲家庭子女的生存、发展环境,就必须强化单亲家庭子女法定监护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针对这一问题各级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机会,对单亲家庭子女的监护人进行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教育,让他们了解单亲家庭孩子出现的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问题,了解青少年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规律和方法,明确自己监护的任务和责任。

  1、学校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用爱心抚慰创伤。要加强调查研究,增强教育实效。学校应对农村单亲家庭学生 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全面了解他们的情况;并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专门档案,针对不同特点,分类管理。老师应与外出打工家长及其临时监护人经常保持联系教育常识,并建立家长记录卡,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

  2、创造活动环境,用鼓励消除自卑,用友情弥补亲情。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耻于别人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更怕老师和同学知道。学校要积极创造活动的环境,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各项有益的活动 。同时,在活动和学习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和同学的友谊,用友情来弥补亲情。

  3、鼓励他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单亲家庭的学生在闲暇独处时常常感到无聊,也更多地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打发时光。学校要对他们进行人生观和生活目的教育,让他们增强自信、树立正确理想,做到常提醒,多鼓励,多方面启迪。积极安排一些兴趣相投的同学与他们结成学习伙伴。

  幼儿园和家庭作为对幼儿教育的两大微观系统,包含非常重要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教育价值,在幼儿教育中发挥不可替代教育作用。特别是2010年由我国妇联《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中,全面指导科学家庭教育,规范幼儿教育阶段家庭教育重点,在指导原则中明确提出家庭教育指导应和幼儿园形成互动,为幼儿教育构建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教育条件和环境。故此,笔者基于幼儿园视角,探讨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挖掘家园共育幼儿的教育优势,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和发展。

  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第一步是构建双方沟通机制,畅通家园联系渠道,和家长做到经常性的沟通联系,针对个别家庭作出家访指导,确保家庭教育接收到幼儿园的指导信息。当前,幼儿园和家庭教育联系渠道,主要包括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家园墙面和联系栏、亲子游戏活动、家园联系册、家长信箱、家访等形式,幼儿教师通过和家长的沟通交流,了解幼儿在家庭表现,告知家长幼儿园教学特点,建立家园有效联系,为幼儿实施针对性教育。此外,幼儿教师利用手机等通讯手段,建立QQ群或微信群,邀请班级幼儿家长加入,和家长实施信息化管理,构建家园共育生态互动,可以随时随地和家长沟通幼儿情况,指导家庭教育开展内容和方式,实现家园教育自由对话。幼儿教师还可以针对特殊家庭幼儿教育进行个别指导,尤其是单亲家庭、习染、暴力教育等,严重危害幼儿健康成长的家庭,进行个别家访和指导,对幼儿教育进行跟踪指导,寻找家庭教育补救办法。如,笔者在家长开放日的时候,和家长进行信息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日常表现,询问幼儿每日真实信息,包括睡觉、吃饭、心情等信息。同时,也告知家长应注意幼儿日常饮食营养保健,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让幼儿养成健康的家庭生活作息习惯,消除幼儿不良行为;笔者还建立了我班幼儿教育微信群———小4班家长群,笔者经常整理关于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信息,和家长在微信群共享,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关于幼儿教育的注意事项,一起抓好幼儿安全教育,加强幼儿体育锻炼,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幼儿社会适应性,鼓励家长带着幼儿参加户外活动,丰富幼儿感性知识。

  在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之间构建沟通机制后,就需要着重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正确认识,将家庭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有效延伸,在接收到幼儿教师对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后,将家庭教育指导落到实处,让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严格执行。幼儿教师利用沟通机制,改变家长错误的幼儿教育观,告知家长过分溺爱幼儿,会给幼儿带来的教育危害,不要包办幼儿所有事务,应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素质,构建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纽带,和家长共享幼儿教育的内容,尤其是分享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给家长传授或共享正确的幼儿教育知识,帮助家长认识并改正家庭教育问题,让家长将家庭教育转化为有效的幼儿教育行为。如,笔者曾经在我园举办家长培训活动,主题是“儿童营养保健”,邀请我园幼儿家长参加活动,在培训活动中,笔者作为主讲人,主要向家长讲述了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如何搭配幼儿饮食,做到比例适当、种类多样、饮食定量、营养均衡,为家长宣传幼儿营养的新知识,帮助家长形成幼儿营养新理念。在活动结束后,很多家长都加了我的微信,经常在微信中和我讨论幼儿的家庭教育问题,并表达了他们的感谢,笔者感到非常荣幸,得到家长们的一致好评。此外,笔者还举办了很多活动,广受家长们的青睐喜爱。记得有一次,笔者举办“幼儿防拐演练活动”,将我园幼儿集中在园区内,让“陌生人”接近幼儿,试图诱拐幼儿离开我园区。活动中,很多幼儿因平时缺少这方面的安全教育,被“陌生人”带离了幼儿园,这一幕幕看的家长们心惊胆战,他们庆幸这是演练,我希望以演练促进家长们提高幼儿安全教育意识,进而通过家庭教育,形成和幼儿园的教育合力,减少幼儿意外伤害,增强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综上可以看出,对幼儿教育不是一方的教育责任,应该是多方力量的教育合力,形成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良性互动,实现幼儿园和家庭教育合作,实现幼儿园和家庭教育共育。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应该遵循《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构建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沟通机制,分享幼儿园和家庭教育共育内容,从教育路径和教育价值两方面着手,双管齐下,具体落实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和发展。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对家庭教育的解读也各有千秋,而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及其他年长者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1]

  人类婚姻形态大约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杂婚、血缘婚、群婚、对偶婚及一夫一妻制。[2]这五个婚姻形态是由低向高逐步推进的,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相关的家庭形式,即血缘婚家庭、族外婚家庭、对偶婚家庭以及一夫一妻制家庭。而我国真正的家庭教育的起源是一夫一妻制家庭的确立。

  1、杂婚阶段。处于杂婚阶段的原始群体,两性关系不仅同胞姐妹之间,而且也存在与父母与子女之间,这个阶段的群体尚无家庭可言。

  2、血缘婚家庭。血缘婚家庭是人类发展史的第一个阶段。婚姻按辈分划分,所有的爷爷奶奶辈人都互为夫妻,爸爸妈妈辈的也互为夫妻,同样子女辈的组成夫妻圈。唐代李冗《独异志》卷三中写到“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怯。兄即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妻,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3]

  3、族外婚家庭。随着生产的发展,原始人群有了比较稳定的生活居所,不同氏族间的群婚开始盛行,族外婚起初并没有固定的场所,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女子开始有了固定的房屋,就出现了“走访婚”。陈第《东番记》中写到“男子“夜造其家,不呼门,弹口琴调之,女闻纳宿,明天径去,不见女父母。”久而久之,双方感情加深,男子就在女方家里长期定居,成为女方氏族中的一员[4]。由此走访婚逐渐演变为对偶婚。

  火狐电竞官方网站

  4、对偶婚家庭。对偶婚家庭比族外婚家庭更进一步,但是还不是一夫一妻制。在对偶婚家庭中,每个男子在若干个妻子中有一个主要的妻子,反过来女子也是如此。这种家庭比先前的血缘婚家庭和族外婚家庭更有可能明确父子关系,也更有利于父亲与母亲对子女共同进行教育。

  5、一夫一妻制家庭。对偶婚家庭形成了父子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父子关系融入了父权家长制,婚姻状态由对偶婚向了单偶婚过渡,开始了一夫一妻制家庭。[5]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男子在家庭中主导地位,将自己的财产传给自己的子女,而之前的群婚制家庭无法确立父子关系,因此必须改变原来的婚姻制度,实行一夫一妻制。《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父权制中家庭教育的真实反映,“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生孙,无穷溃也。”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得知愚公在率领子孙移山的同时,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到了身教和言教。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就反映着现代意义上真正的家庭教育已经萌芽了。

  相对于现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的内容而言,我国家庭教育萌芽时期的内容比较单一,但是它开创了中国家教内容的先河。

  1、为官的知识。为官的知识是指结合官职来进行的教育活动,其对象是已仕的官生。据《史书-历书-集解》“家业世世相传为畴。律,年二十三,傅之畴官,各从其父学”。[6]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官员是属于世袭天官,所以为官的知识也世代相传。

  2、天文历法知识。由于生存的需求,农牧业在当时就显的极为重要。天文历法是农牧业生产季节所必须的科技知识,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内容。《史书-历书》载,黄帝已建立了天文历法官:“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润余,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是谓五官。”[7]黄帝为了考察星象和历法,建立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并归为五大类,命其为五官,五官根据自己各自的规律,不会产生干扰和混乱。《尚书・尧典》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8]

  3、农业知识。农业在中国家庭教育萌芽时期也是非常普遍的家传内容。农业是我国古代人们赖以生存的产业。在我国古代农业知识是通过个人在生产实践中积累,并没有专门的教授农业知识的学校,因此家传的方式是延续农业知识最好的办法。周的始祖及其子孙是农业家传的典型,弃儿童时就爱玩种植游戏,长大后更爱钻研农业技术,“相土之宜,宜谷者稼樯焉,民皆法则之。”尧知道后,举弃为农师,封他于邰,号曰后稷,别名姬氏。[9]

  手工业知识的家传在中国家庭教育的萌芽时期就更为普遍了,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十分发达,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成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记载:“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钟已厚则石已薄,则播侈,则作,则郁长,甬则震”,殷周的手工业非常繁荣,并且大都是官营的,处于下层社会手工业劳动者根本不可能去接受专门的手工业知识教育,只有通过平时的实践经验中慢慢积累,并通过家传的方式得以延续下来。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深受社会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社会。中国家庭教育的萌芽蕴涵了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学校教育的范围及规模都很小,家庭教育的地位就非常突出。又由于我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特点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有很强的依赖性、密切性,同时我国古代社会还很重视血缘宗法关系,这就决定了家庭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政治关系。

  由于生产里水平的低下,我国家庭教育萌芽时期的家教内容比较单一,但是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我国古代的人们还是多方面进行学习,从如何做人、如何为官到天文历法、手工业、农业等内容出发培养了各个方面的专业人才 。

  在中国古代,家教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家庭教育从其产生起,就通过父母的身教言传,培养子女,传播生产文化知识。通过天文历法知识的传授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水平的提高;通过农业知识和手工业知识的传授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中国家庭教育产生之初,就为上古的文化科技以及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从古至今,家庭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曾说过:“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包含了优秀的家庭教育成分。”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如今,家庭教育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

  不过在比较之前,我觉得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中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众所周知,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而大多数西方国家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并且,历史文化也是不同的,中国提倡儒家思想,西方国家提倡文艺复兴。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家庭教育地位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在中国的传统家庭里,家长的权威意识占主导地位,而西方文明则主要强调斗争,平等,民主及人权。

  当然,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中西家庭教育还是有诸多共同之处。一般来说,它可以归纳于五点。

  1.重视家庭教育。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是第一位老师。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家庭教育始终是处于最基础的地位。

  2.家教应从小做起,及时施教。《颜氏家训》说:“父母施教,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因为“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佚,固需早教,勿失机也。”杜威也认为家庭教育应及早施行。

  3.父母在教育角色上的分工。无论中西,在许多文化中母亲均被描绘成是主要抚养者,父亲则起有限的作用。父亲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则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物质保障,情感满足等,是孩子情感培育的主要承担者。其结果是孩子对父爱敬畏有余,亲爱不足,使亲子关系偏差,影响孩子的健全发展。

  4.重视培养孩子热爱求知的习惯,重视阅读。古代的中国父母,一向深知这个道理,他们引导幼儿从小习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激发其求知欲望。西方的父母也非常重视家庭阅读,幼儿睡前必听一段故事诵读,这是西方家教的一项优良传统。

  5.重视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往往一个简单的动作要比上万句指令性的灌输有效得多。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我们面对着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中西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差异和中西家庭教育差异的现象。

  价值观方面的文化差异价值观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常会出现差异和冲突。其中时间观念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地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另外问候语和称呼语使用方面也有不同。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 “吃过了吗”, 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 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ve you eaten yet?” 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比如:小孩子直呼爷爷奶奶的名字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 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 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李大伯”之类, 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你英语说得很流利)。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

  这些不同只是其中一些,但也就可以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目前来看,我国家庭教育发展态势良好。千百年来,在家庭教育领域中不少有识之士辛勤耕耘,积累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并且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它包括了许多传统的家庭教育成分。贯穿中国古代家庭教育领域历史的是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如:德教为先,尊老爱幼,修身为本,以身作则,立志自强,博学慎思等等。这些优秀的思想源远流长。尽管如此,由于中西方地域的差异和各自文化的不同,使得中西传统家教在更多的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色。这大概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父母注重社会教化,轻视儿童成长。中国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但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达到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来促进其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康庄大道。

  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养成他们坚韧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地调节、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

  中国家庭教育职能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迫,传统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父母十分看重人们对他们的教子方面做出的誉毁,认为教子成材是他们的成就,而教子不善则脸面无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谋生,为了脸面。

  火狐电竞官方网站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他们所强调的“博雅教育”是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无关的价值。也许许多中国家长会否认这一点,觉得我是在胡说八道,觉得我太不尊重长辈。但是事实却是如此。众所周知,家长常常在一起议论各自的孩子,并将他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加以比较。而且,比较更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我有一个邻居,孩子刚上小学,就天天背着个大书包到处补课。因为,我那个邻居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被刺激到了。那个人告诉他,他的孩子没上学就可以认识300个字了,还会念古诗词,并且让孩子当场表演。而我那个邻居的孩子与他的孩子同岁,他急得不得了,孩子实在不争气,他急得拿来一本书,照着里面的方法测量她的智商。谁家孩子考了第一,他晚上就做噩梦,因为他那孩子在小学总是排在班上的20名左右。

  等孩子上了大学,家长们的比较就更加激烈了。“你的孩子在哪儿上大学?”清华北大的,重点大学,脸上有光,喜形于色;上没有名气大学的,没考上大学的,黯然失色,无以言对。而我了解的一个美国人,他的孩子只是一个中专毕业生,在他家附近的一个商店帮工,要让我看,他差不多处在人生的“安全线”以下,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本钱。可是他对他的儿子却赞赏有加。为什么?因为他的孩子经常到社区演奏钢琴,并多次获得奖励。

  中国家庭的“比较”往往重学习,“比较”的方面较为单一,西方国家的家庭的“比较”往往注重全面的素质,中国家庭的比较,常常爱拿自己孩子的优点与他人孩子的缺点比较,使家长得以;西方家庭的比较,往往能自省自己孩子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不习惯于争强好胜,论高低上下,中国的家庭在比较时往往想突出自己的形象,有意无意地贬低别人;西方家庭的比较往往注重自身的自尊、自重、自乐。

  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因沿袭统治的模式,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

  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的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能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他们尊重孩子的权利,不搞强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张孩子的天性发展,自然发展。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引导孩子的兴趣和潜能。

  中国传统文化所掌握的是生命与道德,所以十分重视生命、人伦。所以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历来以道德作为最高价值取向。中国人心目中的“好孩子”首先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是指向群体的,人见人爱的。所以家长培养孩子修身养性,自我收敛,讲求含蓄,强调等级观念。

  西方文化所掌握的则是知识,家庭对儿童主要是启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知识的创造来自好奇心。所以借由引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借由各种天马行空的童话故事,让孩子们具有广大的想象空间,以有利于对知识的创造,他们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作为最高指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是西方家教的重心。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注重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这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如下特点:(1)家庭的教育功能强化。在中国传统社会,家庭肩负多种的社会职能。其具有家国同构的鲜明特性。而子女教育是家庭生命延续的一部分,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还在于达到“家教持久”的目的。它是维持发展家庭社会政治地位,保存弘扬家庭文化的重要工具。(2)教育以家庭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光宗耀祖”“光耀门第”是读书人的追求与目标。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是融为一体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永生观”紧密相关。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在教育上表现为将受教育者放在突出地位,强调个性的培养。个人本位与西方的家庭变革密切相关。这种教育传统历经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以及20世纪初的实用主义等思潮而确定下来。卢梭倡导自然和自由的教育。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个人是掌握自身经验建构的主体。但是个体本位并不等于个人主义,更不等同于以孩子为中心,家庭呼唤有丰富个性的个人,是能驾驭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的,拥有完美人格和健全个性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现代个人,而不是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功利化的个人。

  中国家长在教育上所持的价值是为升学而学习,他们只要求孩子用心学习,其余全不用过问。促进子女全面发展的意识淡漠,使孩子诸多方面品质的发展与提高都没有机会。中国父母完全把自己拴在孩子身上,教育责任心超重。家长角色不适当地延伸,代替孩子完成一切日常生活起居的安排,代替孩子规定学习内容,代替孩子定下发展方向。使孩子成为依赖的个人,独立性极差,使孩子除了知识学习外,什么都不会。

  西方父母注重从小就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在西方家庭可以看到,孩子像大人一样,直呼来访亲朋好友的名字,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家庭的讨论。一些自己的事情不由父母包办,自行解决,自行处理。父母对孩子也不随便训斥。他们留给孩子一次次经受锻炼的机会,使孩子敢闯、敢干、敢冒险、敢表现自己。让孩子从小学会生存,具有强健的体魄,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泰然自若地走向人生。这样独立的个性使孩子走向社会时更注重个人的能力与奋斗。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是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育,强调死记硬背,孩子们是接受学习,古谚之“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西方更强调孩子的“悟”。他们喜欢让孩子亲身历行,去大自然中,去生活中探求知识。他们寓学习于多种形式。西方家庭有专门的烹饪课、手工课和游戏室。他们不认为玩和学习是对立的,更鼓励孩子出去学习,更注重孩子会思考。家长会主动带孩子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去认识社会,他们奉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他们鼓励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并参加社会实践。

  (1)首先是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摒弃陈旧教育观念,与时俱进,跟上时展步伐。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科学化,以及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建立现代家庭教育的机制,实现家庭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建立家庭教育的服务体系,做到保障措施制度化。

  (2)确立家长在教育行为中的法制观念,解决好家庭教育中依法治教的问题;增强家庭教育的民主意识,尊重孩子,平等沟通,改变简单粗暴、压制体罚等不良作风。

  家庭教育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接受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地位从不亚于学校教育,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让学生不断进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形成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目前,小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还有一定的缺陷,家长的学历不同、阅历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对于知识的讲解能力有差异,对于学生的生活教育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家长会培养出不同的孩子,孩子的性情秉性都会因家庭教育而产生不同的变化,具体,笔者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述:

  首先,家长的文化水平是不同的,不同的教育水平会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教育体验,有的学生的家长是本科,有的是硕士,有的是博士,而有的是高职、中专甚至更低,有的学生家长的工作是国家公职人员、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大学老师,而有的学生家长可能是从事商业,有的家长可能仍然是农民,学生家长学历水平参差不齐,这不能一定决定孩子的学习能力,但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不同的文化、不一样的知识储备会形成不一样的价值观,这在家庭教育中是非常关键的。

  “教无定法”,和教师教学一样,家长的教育也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不一样的,有的家长是严格的家长,会为孩子制定好学习计划。生活规划,每一步都依据家长的想法来,有的家长是“散养式”,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都不会进行太多的舒束缚,给学生的自由度非常高,当然,也有一部分会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尤其是家里有老人的家庭,对学生的爱更没有原则,这样的家庭教育也是非常多的,所以,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教育方法,他们有不同发价值观,一些教育方法是需要不断改进的。

  基于目前学生出现的家庭教育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不断优化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增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不断优化学生的家庭教育,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不断成长。

  亲情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的内容,教师一定要将家长与学校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亲情教育。感恩教育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部分,学生懂得感恩有利于他们提高品德修养,我国古代讲究“忠孝仁义”,讲求礼义廉耻,我国的古代经典著作《弟子规》就是讲解德育最好的著作,“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德育主任可以通过开展班会的形式向学生传播感恩教育,父母首先应该怀有感恩之心,德育老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为学生渗透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身边人的感恩教育,感恩思想将为他们提供新的价值目标,从满足自己的追求向回报他人与社会的价值转换,从而提升他们的价值和品味,开拓他们的人生境界,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

  挫折教育也是一项重要的家庭教育内容,教师一定要树立学生培养起远大的理想,在理想实现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些都是正常的,学生应该增强自己的抗挫能力,这就要求家长在平时为学生渗透挫折教育。社会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国父母坚持“成绩高于一切。”家长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有时会导致学生思维僵化,而正确的学习态度是树立正确的理想,以理想来指引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将生活很好的融入进理想,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拥有良好的应对方法,拥有自信的心态,而不是一味的退缩和惧怕,德育主任可以为学生进行榜样性的示范教学,为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名人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也可以在班级树立勇敢面对困难,不断提升自己的优秀榜样,以激励全班的学生。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虽然并不具有学校教育那样强烈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育人员,但它可以按照预定的目标,选择适当的内容,通过一定的形式,采取科学的方法,有效地配合学校进行培养和训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正常进行,从而比较顺利地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身心健康成长;家庭教育还可以对遗传和环境的因素加以控制,使其积极因素得以充分发挥,消极因素得到或受到限制,以保证个体全面和谐地发展。正是因为家庭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人们越来重视对家庭教育的研究。

  那么,如何搞好幼儿家庭教育,特别是如何搞好独生子女的幼儿家庭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千千万万家庭面临的共同问题。许多家长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优化家庭教育,发展幼儿家教做出了贡献。但是,毋庸讳言,还有相当数量的家长在教育子女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以致于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下面主要探讨当今社会幼儿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搞好幼儿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所接受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3岁之前的幼儿以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来学习、获取需要,以人们无法想象的惊人速度和能力将所有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信息、事物照单全收,并像照相机一样一一留在大脑的底片中,从而形成一生人格、智慧、情感、意志以及生活习惯、方式的基础。当前,随着家庭生活物质条件的改善,家庭结构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教育观念是家长基于对子女及其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对子女教育的看法和理解。我国家庭教育历来有重视子女智能培养的传统,但这多是源于传统利己教育观念与学而优则仕的名利思想,认为“子女是家庭的私有财产,为最大限度地壮大家庭,子女须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家庭利益至高无上。“教子有方”、“家教不严”成为中国人对父母教子能力的评价,认为“教子成才”是人生的一大成就,教子不善让他们无脸见人。这种狭隘的功利主义家庭教育观念在当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有调查显示,有光宗耀祖观念的家长占53.77%。许多家长为把子女教育成才,不惜财力进行教育投资,不仅对学校选择一味追求名牌,也指向校外,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课外辅导班中,使得家庭教育的功能被异化。这种异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以教育投资代替家庭教育,二是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而这种异化都忽视了家庭教育的真正内涵,无法为幼儿提供更为全面的教育支持。

  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前者指家庭生活的环境、幼儿游戏环境、全家一起活动等设施型的条件,这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不断的改善,一旦产生,较为固定;后者主要指家庭成员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等对幼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可操作性强,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深刻、持久的影响。当前一些家庭存在着“环境污染”:电视、录像、音响,让幼儿耳濡目染了声色暴力;有些家长沉溺于等不良活动中,洗牌声、吆喝声、笑骂声夹杂,乌烟瘴气,幼儿处于自由放任当中;有些家长忙着做生意赚钱,疏于管教,经常用钱应对幼儿的要求;有的家长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这些恶劣的家庭环境,模仿力强的幼儿在言行举止中会直接仿效,而且“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幼儿人格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久远影响。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使教育事半功倍,而家庭环境不良或某些不良因素,则可能使教育事倍功半,甚至完全抵消。

  幼儿家庭教育缺乏良好的教育方式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是溺爱式与专制式。计划生育实行20多年以来使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众多的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呈倒“金字塔”式,必然对幼儿百般溺爱,衣食住行,大大小小事务,一概包揽。家庭的溺爱直接造成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膨胀或目空一切、胆大妄为或性格孤僻、胆小退缩,缺乏应有的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难以健康成长。有的幼儿家庭教育则相反,只有一个,家长们出于“好好管教”的用心,信奉“不打不成才”的古训,从幼儿时代,“严格”要求孩子,甚至于虐待儿童。在家庭教育中,认为幼儿无所谓独立人格、自尊心,家长总是高高在上,权威在手,说一不二,专制式地对孩子进行管教。孩子只有单纯服从,出现差错,非打即骂。这样的教育方式,置幼儿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家庭缺乏宽松的环境,自然无法形成健康的心态,最终会导致孩子性格自卑,心理不健康。

  现代家庭一般都是“三口之家”,独生子女居多,作为父母,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家里面除了满足幼儿的各种物质需要以外,还特别注重幼儿智力的开发和投入。许多做家长的在幼儿很小时就制定出学习计划,要求幼儿学习一些比较复杂、枯燥无味的内容,比如英语、奥数、珠心算等等,每天把幼儿弄得疲惫不堪,还没等到把这些知识学完,幼儿就已经兴趣索然了。当前,幼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重视智力教育,轻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知识教育,轻视道德教育;重视知识,忽视能力培养;重视单项发展,忽视全面发展等等。这种教育内容,培养出来的学生势必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要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幼儿家庭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一部分,对幼儿的一生甚有影响。家长不仅是幼儿认识物质世界的启蒙教师,更是幼儿建构精神世界的启蒙老师。子女成长,家长有责。家长不仅要对幼儿的一时一事负责,更要对其一生一世负责。“对0—3岁的婴幼儿来说,家长应关注的第一位是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不宜过早过多地进行所谓“教育”和“训练”,而是要创造温馨的亲情氛围,以多种方式对婴幼儿表达正向的情感,以亲近、亲切、亲热的态度和柔性的方式与婴幼儿进行社会往。”[1]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应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点在于儿童身心成长的健康,促进儿童社会化,避免家庭教育陷入盲目智力开发的误区;使家长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形成科学的教养观念、态度和行为,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

  “每个孩子要在身心上健康成长,就必须有一个健康的环境”。[2]专业指导人员对家庭进行指导,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参观、个别指导)帮助每一个家庭营造活泼、亮丽、健康、安全的环境,使每个家庭环境满足婴幼儿生活、娱乐以及情感交流的需要。

  再者,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主角是家长。因此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注意言传身教的正面教育。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成为幼儿表率,是幼儿可以模仿的对象,家长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言行一致,追求真善美,更好地塑造家长的角色,为幼儿提供现实的规范和导向。其次,良好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保障。在现实中,和睦幸福的家庭的孩子积极向上、活泼乐观、人格健康;反之,孩子性格常常偏激、仇恨、压抑,人格残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良好,家庭的气氛一定温馨祥和、十分宽松,必然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温床”。再次,家庭内部教育要保持一致。(1)要育思想,这种统一思想是指在正确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一致。(2)家庭成员之间要主动配合,在教育孩子时要观点一致,使整个家庭教育形成合力。(3)当出现矛盾时,应背着孩子协调。

  “教有法,教无定法”,幼儿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固定的章法可遵循。在具体的家庭生活中,最终就落在“管”字上。管理的对象是幼儿,所以就体现为“爱中管”,也就是,要努力做到爱而不溺、严而有格。要本着“民主、宽容、自由发展”的教养原则,以身作则,做好孩子学习的榜样,以理服人,同时,对鼓励与惩罚的运用要合理恰当。

  家庭教育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的目的能否实现,家庭教育的任务能否完成。合理、科学的教育内容是家庭教育质量的保证。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内容应该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家庭教育的内容很广泛,涉及知识、思想、品德、生理、心理、生活、技能等诸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思想品德和生活技能方面的内容,这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成功之处。不能擅自扩大家庭教育的范畴,尤其不宜把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内容和任务转移到家庭来完成,家庭教育虽有知识方面的教育,但实质上是生活常识,而学科性的知识教育主要在学校完成。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孩子“学会做人”,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使孩子有正义感、责任心、义务感、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在教育内容上要力求丰富全面,重视孩子个性和能力的培养。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建设学习化社会,开展全民教育理应立足于家庭实施科学的教育,造就健康的儿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火狐电竞官方网站

  很多家长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其实也是教育者的身份,多数家长都认为花钱让孩子上好的学校,教育是老师的事,是学校的事,自己的责任只需要让孩子,吃好,穿暖,物质上一切高标准,从不关心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变化,把自己的置身于孩子教育之外,扮演孩子教育的监督者和检查者。这种只重视学校教育,把所有教育责任都推给学校的观念,是对教育含义的片面理解,是主观的、不全面的。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家庭教育优良传统的国家,早有孔子就主张以家庭伦理为宗旨实施家庭教育,使之转化为社会公德。历史上各类蒙学教材,也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1]从很多成功家教范例看,无不都是坚持德育为本的。如:“百善孝为先”我们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要尊敬别的老人火狐电竞app首页,爱护幼童,在家庭环境中营造尊老爱幼的家风,这是父母给孩子的第一堂课。要搞好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必须从重视家庭教育开始,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想要改变孩子,首先要还改变家长,通过班会,茶话会,家长访谈等形式与家长沟通,提高认识,使家庭教育这一短板得以弥补与学校教育共同进步。

  家庭是孩子最早、最先接触的社会,父母的心理品质常常通过各种渠道、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教育子女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要率先垂范。古人云:“儿子不孝,孙子来报。”意识是说,做儿子的现在不孝敬老人,将来他的儿子也一定不会孝敬他,这种事在实际生活中屡见不鲜。父母的行为就是孩子的学习榜样。家长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应以身作则、自我实践。如果家长自己艰苦朴素、尊老爱幼、和睦邻里、乐于助人,就会使孩子耳濡目染,其心灵不断体验着这些传统美德,久而久之,便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反之,如果家长自己言行不一、碌碌无为、目无尊长、见利忘义等,就难以使自己是言教有说服力,反而为孩子树立了坏的榜样。家长只有以自身模范的言行去教育孩子,才能激发起孩子对传统美德的美好情感,家长对其进行的传统美德教育也就能够化为孩子的美好道德[2]。

  家庭教育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具有“随机性”。例如:在家务劳动时,或是在茶余饭后的闲聊中,或是在走亲访友中、或是在游戏娱乐中,都是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大好时机。比如:儿童吃饭,碗里的饭往往吃不干净。这时应该及时抓住时机,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3]。”这首诗背给他听,教育孩子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加深他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劳动对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起着很大作用。通过劳动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让孩子认识到劳动是光荣,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将成为人们生活中第一需要。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影响孩子最深,最先的是父母,孩子是模仿起步,孩子从出生就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这个成长经历父母要言传身教,一言一行为孩子塑造人格品质,有意识的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往往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并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因此,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相结合,使孩子喜闻乐见,乐于接受。比如:假期经常带孩子外出旅游,参观富含传统美德内容的名胜古迹;购买有关书籍和孩子一起看等等。教育的艺术不在于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在于给予激励、唤醒、鼓舞。家庭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能使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取得更大、更佳、更优的效果。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要努力做好今天的家庭教育,使中华传统美德在孩子身上弘扬光大。

  [1]黄可心,王圣祯.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2013(21)

  “家庭教育功能是家庭教育的客观结果,即家庭教育对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有价值和实际结果”\+①“即它通过作用于家庭成员(更多地表现为在家庭生活过程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家庭成员(个体)和家庭组织(次级社会组织)具有某种状态(改变或维持),进而延展为对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产生影响,使社会现实具有某种状态(改变或维持)。\+②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根据一定的社会目的,父母或年长者向年幼者传授文化知识,社会价值观,社会规范进行家庭教育,而子女对父母的影响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家庭教育是双向的,相互的,并非单向的,直线式的教育。家庭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方面,家庭教育个体功能主要是指在社会客观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家庭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发展,是个体积极主动发展的过程。家庭教育社会功能主要是指通过家庭教育发挥家庭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为了同自然界进行抗争,为了个体生存及种族的延续,人们过着群居的生活,而这时的婚姻制度是原始群婚制度。“由群婚制所形成的家庭经济公社和氏族公社,是适应共产制的经济、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社会基层组织。没有个体经济出现,自然没有个体家庭的产生。也可以说,原始社会,家庭即社会,社会即家庭。”\+③在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大家庭中,教育既是每个人应获得的权利,又是每个人应履行的义务。一切年长者有权利而且也有义务向年幼者传授生产劳动经验和技术,并进行勇敢、团结友爱和社会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可见在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大家庭中进行的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公育”,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家庭教育。

  本文中谈到的家庭是指“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初级社会群体”。\+④而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的婚姻是在原始群婚制度上建立起来的,并未形成一定的婚姻关系,因此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并没有产生家庭,严格意义上的家庭教育也就没有产生。而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取代公有制,父权父系制取代母系制,人类社会开始从母系大家庭中分化出来,形成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家庭教育也随之产生。

  家庭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各个方面的不同,家庭教育也因此打上各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烙印,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家庭教育作为家庭的最基本功能,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中,其功能是不一样的。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家庭教育功能也在不断地演变着,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也是不一样的,本文主要是分析中国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这三个阶段的家庭教育功能。

  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从奴隶社会至清朝末年封建社会结束这一段时间的教育。

  奴隶社会时期,学校教育不发达,家庭教育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为奴隶主统治服务的,家庭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奴隶主贵族家庭中,尤其是在帝王家庭中,传授子女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思想,生产生活、体育训练的基本常识,文字教育、数学教育等,如“六艺”教育。奴隶主贵族的家庭教育是为奴隶主统治阶级培养人才服务的。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被统治阶级垄断,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子女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接受的完全是家庭教育,由家长传授一些生产、生活知识。而由于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受奴隶主奴役,无法过正常的家庭生活,因此家庭教育也就无法正常进行。

  封建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虽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更加重视家庭教育。封建时期的个体家庭始终包容在宗族或家族体系中,上至皇家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是宗族或家族的成员,都在君权或父权的教导和监督下,从事家庭教育活动。在封建社会中家庭教育关系着个人命运,家庭命运,家族的命运,同时也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因此家庭教育不仅是个体家庭和家族巩固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整个国家政治稳定的先决条件。

  封建社会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居首要地位。无论是皇家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是对儿童进行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教育,主要目的是为统治阶级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封建统治者的家庭教育培养的是“政治人”,为以后的社会政治生活做准备,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平民百姓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子女的知识教育,其主要目的则是光耀门楣,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建立之后,将读经与做官联系在了一起。“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个人命运同与家族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家中长辈都视子女为私有财产,希望通过教育,孩子考取功名,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以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另外,平民百姓也非常注重子女的谋生教育,通过传授一些劳动技能让子女获得谋生的本领,同时也会让考取功名失败的人求得谋生之路。

  在古代社会,家庭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是通过向子女传授劳动技能,为统治阶级培养所需劳动力,并为他们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以便统治者巩固其统治。家庭教育的政治功能是通过封建社会文化的传递和对人的身心的影响来发挥的,因而当时的家庭教育也起着传递文化和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但是,家庭教育的实质内容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统治思想和古典学科的灌输,家庭教育的文化功能只偏重已有知识的保存传递;个体发展绝对服从致治的需要,束缚了个体的个性发展,失去了个体存在的独立性,被家庭教育的政治功能完全掩盖。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社会家庭教育是政治统治的附庸,家庭教育是完全为政治服务的,统治阶级通过家庭教育来进行统治,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

  中国近代社会家庭家庭教育是指从1840年战争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段时间的教育。

  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开明之士教育常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在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在高层统治者和思想家中,如曾国潘教导儿子学习洋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张之洞送儿子出国留学,进新式学堂习军事等。因西方科学技术的学习局限于封建统治集团和部分思想家,加之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这一时期,虽然家庭教育形式和家庭教育内容有所变化,但是家庭教育的功能没有摆脱传统的家庭教育功能,依旧是维护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甲午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进行改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先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注重家庭女子教育,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重视幼儿教育等主张,对近代家庭教育方法和理论做出重要贡献,促使家庭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家庭教育中开始介绍经世致用的科技文化知识,传统的家庭教育教育内容受到冲击和动摇。在这一时期,清末政府与资产阶级维新派均对教育进行改革,尽管改革目的不一致,但是学校教育相对有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分担家庭教育的功能。然而由于学校教育仍没有大力普及,因此家庭教育仍然占主要地位,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后,尤其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各种新的教育思想传入中国,我国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教育思潮和教育实践运动。如陶行知、晏阳初等人,在平民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发起平民教育运动,后来发展为乡村教育动。在实用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下,民国政府和一些先进的教育家,对学校教育进行改革,促使学校教育得到很大发展,孩子们通过学校教育学习文化知识和某些劳动技能。这一时期,家庭教育不再是儿童学习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主要途径,家庭教育的功能受到很大的削弱。但是在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如尊重儿童的独立性、自主性,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等理念的影响下,人们的家庭教育观有所改变,父母不仅重视孩子们的个体社会性发展,同时也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因此家庭教育的个体功能,同传统的家庭教育相比,有着很大的进步。虽然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功能同传统的家庭教育功能有着很大的区别,家庭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上有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学校教育的蓬勃发展,家庭教育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和动摇,家庭教育的功能向学校转移。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教育得到重视,我国加强了学校教育的改革,学校教育体制越来越现代。